组织部

首页 >> 经验园地 >> 正文

创建“德育试点班” 构建德育工作新机制

2008年03月12日 00:00  点击:[]

进入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国际化浪潮带来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及国内社会转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呈现,使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和严峻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及时探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机制和模式,开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2003年9月,人文学院、校党委宣传部经过共同研讨,决定以2003级新闻1班为“德育试点班”,作为进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试点,以期将我校党委宣传部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学院的学科特色相结合,整合德育力量、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对试点班德育教育内容、管理机制、方法手段及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形成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完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后该试点班项目又成为我校“八大样板”工程之一。

一、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及已经取得的成果

四年来,我们依据初期设计的工作方案逐步推进,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根据新情况改进完善原有方案。我们以德育试点班为载体,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立足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立足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

1、德育原则和理念。我们在进行德育试点班的建设中,一直坚持几项原则:

第一,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点不能动摇,这也是德育样板工程的初衷所在。我们在德育试点班建设中始终以学生党建团建为龙头和核心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第二,育人为本的原则。我们在试点班建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感情育人、理智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以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整体性原则。我们将不同的教育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它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人文学科的特色与宣传部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学生党建与专职德育导师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合力,做到全面育人。

第四,全员德育,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理念。我们既注重教育的功能,也注重发挥管理和服务的育人作用,推行全员德育。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能和任务,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和整和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和育人优势,形成合力。以此次宣传部与人文学院的合作实践为样板,学校党政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德育服务。

第五,追求德育功能综合效应的理念。我们在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强调德育政治功能的同时,也重视德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功能,通过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2、德育内容上,将宏观的教育内容与专业特色结合进行教育,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传统的“三观”教育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冲击。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特点,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观点和信息,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他们从事的又是与大众传媒有关的职业,他们思想又将会通过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正确辨别各种思想、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具有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操守,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客观公正的职业良知,顾全大局的团体意识,不断进取的创新品格,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也就成为我们德育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04年、2005年3月开展“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2004年5月18日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中宣部和教育部主办的首都大学生“学习穆青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质和职业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2004年9月底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团日活动;2004年12月9日开展的“青春书写历史——纪念一二·九运动晚会”;2005年9月4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展。这些系列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日常文化活动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另外,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我们德育的重要内容。(详见后文实践成果部分)

3、教育途径上,发挥常规途径的长处,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除积极参加学校常规的德育教育外,如“两课”,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任长霞事迹报告会”、观看主旋律电影《张思德》等活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院党总支副书记和德育教研室老师指导下,该班在我院300多名同学中进行了德育认知调查活动,自己设计问卷、统计分析结果等;另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讲座、座谈等进行互动式教育,如2004年暑假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德育班每名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采访,将采访记录结集成册;2005年3月,在学生活动中心召开班会,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军老师和党委宣传部的德育导师、辅导员和全班同学促膝谈心,共同讨论班级建设和发展问题;党委宣传部也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工作室、宣传橱窗等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实践机会,还推荐学生利用假期到报社、电视台实习,利用周末带领学生集体到户外练习摄影技巧,为他们开设摄影、摄像、新闻写作等专业讲座,尽可能提高学生素质。这些活动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巩固书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政治敏感性,形势政策水平与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大限度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另外,注重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4、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重视情感育人,创造和谐的气氛,增强德育实效性。德育试点班的每一位导师都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努力发现所带学生的困难、困惑和难点、疑点,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促膝谈心,在一种融洽、真诚、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导师制注重情感性原则,从学习、生活的日常细节入手,做他们的师长、朋友,以学生当前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为此,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如老师在学生入学军训时与他们一起在军营过中秋节,为学生送去月饼和水果,每逢节日为学生送去温馨的贺卡等,使师生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联系。同时导师也努力完善自身,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道德和人格的影响。同时,导师也通过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言传身教。

第二,重视理智育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促进道德自我完善。我们一方面结合“两课”和专业教学,进行理论上的引导,另一方面,也注意加强对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具体指导。

第三,重视活动育人,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式。比如利用节假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举办各种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各种校园文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吸引力,使德育内容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详见后文实践成果部分)

第四,重视管理育人,通过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管理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也注意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学院、学生会、班级三级检查,督促落实,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对违反各种规章制度的学生注意批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错误,但绝不姑息。

(二)制度成果

1、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亲自主管,校党委宣传部老师担任德育导师,共建德育导师制。

教育、管理、服务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三大主题。实现这三大主题既需要一支专家化、职业化的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全力付出,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将校宣传部的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及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等,全员纳入德育试点班德育师资范围,坚持“全员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是我院德育试点班的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

这一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

(1)首创学院和专业相关部门合作教育管理的德育模式。

德育试点班由人文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亲自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人文学院党总支直接负责;在院副书记和校党委宣传部的共同监督领导下,以创建德育基地为指导思想和出发点,试点班的日常管理和团学活动在人文学院以试点的方式独特展开;同时,党委宣传部也委派一名辅导员负责管理该班的德育教育情况;真正实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

(2)创建德育导师制。

试点班的德育工作逐步从管理型的旧学工工作观念,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学工新理念转变。除了原有年级辅导员,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亲自主管试点班的德育工作,并以宿舍为单位与试点班每一名同学谈心。党委宣传部每一位老师分别担任3名学生的德育导师,和这3名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每位导师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了详细的阶段培养计划,通过下宿舍、每周召开一次见面会、短信、电话、周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解答他们各种疑问。德育导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的综合指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的重要尝试。导师对学生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如学习上,有的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学生刚入校时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列出了书目清单,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在心理辅导方面,导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细心的接触和了解,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多次谈心、带领他们春游等方式驱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效果良好。

(3)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忠实纪录学生成长经历。

针对每一个新生建立独立档案,由相关德育老师充实内容。每位老师都建立了《学生基本情况表》、《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阶段培养计划。通过短信、电话、定时面谈、学生周记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同时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学生心理方面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做跟踪个案记录。党委宣传部利用摄影、摄像等方式忠实记录该班成长经历,对该班的成长进行追踪,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留一份集体成长记录。如校电视台从新生入校就对该班进行了跟踪拍摄,忠实记录了学生军训、班会、秋游等大量镜头。同时成立学生摄制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该班学生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仅能使新闻班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还能使他们从镜头中,从拍摄过程中反观自身,发现生活中平时不被注意的问题与矛盾,设法解决矛盾,并从中受益。

2、团小组到宿舍——推进“公寓建团”制度创新,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随着我校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成为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如何寻找积极对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建设占领学生思想阵地,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创建团小组到宿舍,推进“公寓建团”制度创新,加强宿舍先进文化建设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新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举措。具体体现在:

(1)党团组织建到公寓。

适应学分制下原有学生班级联系松散的实际情况,我院在努力加强班级凝聚力时,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在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扩大思政工作覆盖面、增强辐射力的具体形式,突出宿舍长在班级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团小组,进行公寓建团的尝试。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宿舍长兼任团小组组长,同时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多位一体”(一个寝室兼宿舍、团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小组等多项功能)的建设,并在团日活动中展开文明寝室评比。宿舍长作为一级学生干部,要担负起对本宿舍成员思想动态、学风、安全卫生、生活状况、心理健康、评优助困、日常管理等诸方面的督促与管理工作,要履行相应的职责,这样就能保证德育工作覆盖到全班每一个学生。

(2)举办“寝室文化周”等团日活动。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主要环境,班级和团支部的各项推优、评奖、政治学习、学风建设、安全卫生、文体活动等工作的开展,都落实到每一个团小组进行,是我院调整德育方法,化被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动的创新尝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团小组活动,使院各项工作切实覆盖到每一个学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2004年,德育试点着手策划宿舍先进文化评比的“寝室文化周”活动。每个宿舍都积极参加,出谋划策;在班级团支部自主筹办的“青春书写历史——纪念一二·九运动晚会”中,也是以各宿舍的节目构架起了一台晚会,全班同学群策群力,精心筹划,热情参与;而且学院2004级的新生也到场观看了晚会,在宾主积极热烈的互动中,通过节目的内涵感染,促进了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真正达到了德育工作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全院性的“宿舍文化节”。

3、延伸德育时间,拓展德育空间—— 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所以,探索大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沟通机制,促进家庭学校共同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是人文学院德育工作延伸德育时间,拓展德育空间的又一个创新之举。

自德育试点班入校之即,人文学院和宣传部指派的辅导员就建立了详细的学生档案和家长通讯录,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效果;四年来,人文学院院报《三立月报》每一期都会寄给全院每一名学生家长,使他们能够了解学院的各项工作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新年的时候还会给学生家长寄去新年问候。这些措施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得到了家长的信息反馈,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机制,在尊重学生工作对象的人格、自尊心、个体需要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强化了民主平等意识,彻底抛弃了学校德育“以我为中心”孤立片面的旧传统观念和不良做法,在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相互尊重和积极平等的互动中,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实践成果:

德育原则和理念都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最终落实到实践上来,积极运用活动载体来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有益的活动,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将我院富有人文气息的、我院独特的文化德育内容寓于日常活动之中,“润物细无声”,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试点班德育工作的不懈尝试。两年多来,我们在德育试点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1、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节假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举办各种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各种校园文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直是我们的主要着力点,也收到了同学积极的回应。主要有:

2003年,请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秀云老师针对在贫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盲目消费的不良行为,为学生召开了一次班会,采取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3月、2005年3月开展了“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

2004年5月18日参加首都大学生“学习穆青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2004年9月底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团日活动。

2004年11月,全班每一名同学都写出自己的短期与长期人生规划,以此为基础,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军老师与每一名同学进行谈心。

2004年12月9日开展了“青春书写历史——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团日晚会”。

2005年3月,在学生活动中心召开主题班会,人文学院和党委宣传部老师与全班同学共议“德育试点班”建设和发展问题。

2005年上半年,德育试点班在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军老师和德育教研室主任段志义老师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人文学院02、03、04三个年级同学中进行了德育认知情况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进行问卷统计分析。

2005年4月17日,由学院为德育班特别举办的素质拓展训练初级课程启动,邀请北京极限突破拓展培训中心教练设计课程。德育试点班全体学生和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军老师及党委宣传部的老师参加了此次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开发德育试点班每位成员个人潜能,改变心智模式,增强同学间的信任和感情,增强班级组织的凝聚力 ,塑造班级组织的团队精神。素质拓展培训是理念的培训,是个人与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训练。本次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初级突破课程的项目包括建团、信任背摔、雷区取水、钻电网、翻垫子和泰坦尼克等。每个项目都有参与、讨论、体验和总结四个环节。经过此次活动,班级同学普遍反映班级凝聚力加强。

2005年7月,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西安进行社会实践,进行了“西部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社会调查”活动。

2005年9月4日组织参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2005年9月下旬,举办“第三只眼”摄影展,展示同学们在摄影课余的丰硕成果。

2006年,上半年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该班建立了实习博客作为网上交流平台,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和全班同学利用网络交流实习感想、经验等,实习结束后汇编了实习成果集——《笔迹》。

2007年上半年,开展就业互助活动,由已考研和已就业的同学帮助尚在找工作的同学搜集、提供就业信息,传授考研经验。

2007年5月,集全班之力,设计、印制精美的班级毕业纪念册。

2007年5月—6月,班级党支部举行“文明离校”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学风建设沙龙”,向低年级同学传授考研、求职成功经验,并向民工子弟小学爱心捐款。

2007年6月,举行毕业晚会及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以互动的形式、激情的节拍锻炼团队合作精神,表达对班级、对学院、对老师、对同学的离别之情,穿越毕业墙,迈出走向社会的脚步。

2、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除积极参加学校常规的德育教育外,如“两课”,参加学校组织的英模报告会、观看主旋律电影等,人文学院还以德育试点班为依托,结合专业开展特色讲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如举办“人文与科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人文中华”系列讲座、古琴昆曲音乐会、“传媒文化节”;结合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并将采访实录结集印刷成册;党委宣传部也利用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工作室、宣传橱窗等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实践机会。2005年开始,启动“学术排行榜”制度,首先在班级开始设计,进而推广到全学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人文之星”学术排行榜,分学术、新闻作品、文学作品三个排行榜,旨在鼓励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3、试点班的每一位同学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学校、学院的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体育和文化赛事;积极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有较好表现,班级凝聚力也较强。如多次组织班级同学春游、秋游、联欢;策划班刊和宿舍文化建设。2003年11月参加院新生才艺大赛时,试点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型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004年11月参加院“青春笑靥安全湾——安全卫生知识竞赛”,获最佳组织奖。

4、除上述各种实践活动,德育试点班的在各方面一些数据也能说明一些情况:

2006年,德育班荣获“中国政法大学先进班集体”称号,后又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班集体”。

学风方面:据专业老师评价,该班认真钻研专业课程,学风优于同专业其他班级;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组数字是:2003—2004学年度校级奖学金,在本年级本专业18名奖学金获得者中有11名是德育试点班的同学,占年级总名额的近61%,并且包揽了前四名;2004—2005学年度校级奖学金中,20名获得者中有12人是德育班的,占60%,仍然包揽了前三名;2005—2006学年度奖学金评定中,19名获奖学金的同学中有15名是德育班同学,占79%,依然包揽前三名;大学期间,全班31人中共有22人、42人次获得过奖学金;大四时依据专业成绩排名确定的两名保送生,都是该班同学;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006年,有一名同学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校长奖学金(全校仅十名)。

专业实习:2006年上半年,该班同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全班同学中,进入中央级媒体的有16人,到地方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有15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各类国家级媒体都留下了他们初试的啼声,北京电视台、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种地方媒体都浮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该班建立了实习博客作为网上交流平台,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和全班同学利用网络交流实习感想、经验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年6月,他们发表了各类文字、图片新闻作品345篇,编辑版面6个,电视作品近半百,广播作品35篇。他们用自己的实力和实干,在与众多高校学生的PK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众人的肯定和赞誉。实习结束后汇编了实习成果集——《笔迹》。

思想政治方面:全班共31名同学,其中男生8人,女生23人。入学时有预备党员3人,28名共青团员中有26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2007年6月为止,现共有党员17名,其中正式党员10名,预备党员7名,22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过学校党校学习。

另据不完全统计,该班有十几名同学在各种社团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有二十多人获得过校级、院级、社团的表彰和荣誉称号。

就业情况:截止2007年6月底,该班有11人考取包括北大、复旦等高校在内的研究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48%,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有1人出国留学;有6人选择继续攻读我校双学位;11人已签约,其中还有一名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全班就业率为93、55%,为我院各毕业班之首。

二、主要经验和不足

在德育试点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当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各项成果,其它经验还有:

1、德育试点班由人文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亲自主管,校宣传部的全体党政干部和人文学院两课教师担任德育导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一方式不仅缓解了目前高校由于辅导员人数少,一人带数班而造成的思想工作无法深入、具体开展的矛盾,体现了个体性德育的要求,还分担了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将德育渗透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增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虽然德育样板是我院重点建设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并不因此就以老师的意愿为该班规定好了发展方向,或者拔苗助长,而是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努力,通过各种举措和活动的开展促进整个班级的积极良性发展,着眼点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我们也并不因为是试点班就在各方面对该班有明显的政策倾斜,在全院同一年级各班中,各种评优、助困项目、推优入党等评比都是一视同仁,我们认为这样才符合建设德育试点班的初衷。

3、通过德育试点班的建设,形成示范效应,进而以点带面,推广到我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现在诸如党团组织到公寓、“宿舍文化节”、学术排行榜等制度都已经成为全院性的制度和活动,从试点班普及到全院各个年级中去,在试点班以下的2004级、2005级更是将许多成功经验发扬的更好,同时也能及时避免在试点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有:

1、由学院和党政部门合作管理,因为没有先例,初期在如何协调管理、各自职责与权利、与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等方面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如德育计划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在实施中学校各部门间的配合、协作还有不畅之处;原本计划对现行德育课的内容进行部分改革,即拿出部分德育课让宣传部老师来上,但由于涉及到教务处、“两课”教学等多方因素,因此只能改为第二课堂教学。

2、德育班应该更多的进行工作总结和工作交流。并在实施过程中多吸取外校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实施方案,使德育实验班取得更好的成效。

3、教育者要加强基本教育理论学习。

4、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和德育评估体系建设的还不够健全,因此在评估取得的效果时,一时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是今后工作需要着力加强的。

     5、在实际的学生德育工作中,仍然有一些细节工作做的不到位,以致于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应在今后工作中引以为戒。

我们希望通过德育试点班的建设,形成示范效应,进而以点带面,推广到我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从而探索出一条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的、良性循环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真正促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蒸蒸日上。从这四年的发展来看,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此目的,随着对德育班的试点探索,我院整体的学生工作从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并进而推广到全院,带动了全院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转载请标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