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治文化的内涵及与我校人才培养特色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却有着不同于单纯法律文化的品格和内涵:它关注的不仅仅是遵纪守法的基本要求,而是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实现,是将法治的理念和态度孕育内化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秩序的社会状态。
我校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迈向法科强校的征程中,提出了培养独具“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合格的法治人才是理性的法律人与有着健全价值观的法律人的统一体,在这一培育过程中,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经验是基础,而对法治的态度、信仰、情感需要、体验和主观感受等多种形式构成的价值观体系则是培育法治人才的核心。这一培育过程也正是学校法治文化营造和弘扬的过程。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培育法治文化中的功能
作为以法学为主导的高等学校,我校在培育法治文化、营造法治文化校园、弘扬法治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教育内容的侧重面来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法治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功能:“第一课堂”主要教授法律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增加经验积累,承担着法治文化培育的理性因素方面;“第二课堂”主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形式和途径,引导和塑造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信仰,规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着法治文化培育的情感因素方面。虽然两个课堂在培育功能上略有交叉和换位,但弘扬以法治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则主要由“第二课堂”承担。
三、我校共青团的“法治文化校园营造行动”
共青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和中坚力量,在“第二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中起着生力军作用。近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我校共青团组织在营造法治文化校园、培育法治文化人才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务实的新措施和新手段,为学校法治文化内环境的形成增添了不竭动力。概括起来,我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实施的“法治文化校园营造行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即通过学术讲座和学术竞赛激发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坚定信仰、通过实践活动和普法服务丰富学生对法律功能的直观体验、通过社团活动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现分述如下:
(一)通过学术讲座和学术竞赛激发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坚定信仰
近年来,我校各级团组织主动配合和积极延伸“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学术竞赛活动,在满足学生求知求教的要求的同时,不断坚定我校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崇拜和信仰。
1、学术十星
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十星”论文大赛始创于2002年,是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一项面向我校全部本科生的论文比赛。通过初评、答辩、综合评审的环节,每届评选出10篇获奖论文,加以鼓励和宣传,从而激励我校同学科研创新的精神,营造法治文化校园的氛围。
作为我校唯一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型论文比赛,“学术十星”论文大赛的评选工作由学生自发组织实施,注重本科生的学术自主开拓和自我创新能力,强调纯学术性质的思想研究和实践,同时赋予其充分的学术自由,给全体在校本科生一个最大限度展示自我才华的天地。经过五年的发展,该项比赛已成为我校本科生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论文比赛。
“学术十星”论文大赛举办至今,共有40篇优秀论文获得“学术十星”奖,其中法学方面的论文27篇,《法律效力的实现: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来自法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研究进路》、《媒体与司法——怎样通过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寻求均衡以实现司法公正》、《新交法七十六条第二款之规范分析》、《论法的艺术性积极对近代法制的巨大影响——兼以考察罗马立法与司法之间博弈的历史》等本科生创作的优秀论文得到了包括我校终身教授江平、陈光中、张晋藩在内的法学家们的肯定,充分展现了我校本科生的学术风采,历届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在全国“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有力推动了我校本科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2、学术大讲堂
新世纪伊始,我们面临着正在发生重大而又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世界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
作为当代的政法大学学生,更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政法人才。正因为如此,校团委应广大师生的要求开展了“学术大讲堂”系列讲座,它以“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政法人才”为理念,以加强法大学生法律知识扩展法律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培养“鲜明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较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为主线,是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具体承办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
四年的努力,如今,“学术大讲堂”已经成功的举办了66期各类讲座,其中法学类的专题讲座16场,接近1/4。作为法学强校,“学术大讲堂”以法律学科讲座为重点和中心,在此基础上,兼顾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美学,乃至具有“人文关怀力”的理工类科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法为本,多元化发展”的宗旨,举办各类主题的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精英名人,不断满足法大学生的要求,不断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自身在加强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同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术大讲堂”系列讲座每期邀请专家学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进行讲座。所邀请的嘉宾无不是学术界的精英人物、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名人”,其中也不乏泰斗级大师,江平、王利明、朱苏力、王保树、应松年、陈兴良等著名教授、吴革等著名律师纷纷作客“学术大讲堂”。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将同学们引入学术的殿堂,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和人文关怀的洗礼,增强法治精神和人文底蕴,全面提高素质。
3、天伦律师杯辩论赛
2003年,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培养法大思辨之风,培养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经验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天伦律师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了我校“天伦律师杯”辩论赛。
辩论是一种极具思辩性的活动,对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辩论技巧有极大的考验。法大素有辩论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思辩之风,法大的学子人人热爱辩论。辩论不仅给法大学子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一个学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舞台上,众多的优秀辩手脱颖而出,他们出众的口才、不凡的气质在踏入社会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也有一大批的优秀辩手从这个舞台走向了律师、法官、检察官……这些更大的舞台。培养思辩才华,兴校园辩论之风,是历届“天伦律师杯”辩论赛的活动目的。
“天伦律师杯”辩论赛分为新生杯和辩才杯两个赛季,每学年第一学期的新生杯为刚刚来到法大校园的大一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辩论才能的机会,使法大的辩论精神得以传承,为各辩论队的新鲜力量在比赛中锻炼成长,为接下来的辩才杯做准备。而第二学期的辩才杯则为我校各院辩论队最高水平的整体展现提供了舞台,成为最受法大学子关注的校园赛事之一。
4、 “江平民商法奖学金”评选活动
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民商法奖学金创始于2000年,由我校原校长、终身教授、中国法学界泰斗江平教授和台湾著名法学家王泽鉴教授联合发起创立,由其他团体和人士捐赠共同设立。该奖项旨在奖励在民商法方面基础特别扎实、成绩特别优秀、极具潜质的学生,扶植学术发展、营造学术研究气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进取精神的法学人才。
江平奖学金于每年11月开始评选,针对校内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和研究生,由校内知名民商法教授主持,经过严格的报名资格审查、初试、复试、面试,在众多参评者中选出十名优胜者,在12月举行颁奖典礼,由江平教授亲自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参评的本科学生要求在民法和商法相关课程的成绩达到“优秀”,研究生在法学期刊上发表过民商法方面的论文。考察内容紧密结合民商法学学界焦点问题,注重学术基础。
历经六年的发展,江平奖学金以其严格的评审和盛大的颁奖典礼,已经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和政法大学莘莘学子景仰、追逐的目标,其他知名高校的法学系对此奖项也颇为关注。2006年第六届的江平奖学金共有253位学生报名参评,规模宏大,是江平奖学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通过实践活动和普法服务丰富学生对法律功能的直观体验
法律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校团委的组织、指导下,全校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关注国计民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普法服务活动,通过调查国情民情、提供法律援助、普及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我校学生对法律治世功能的了解和体验。
社会实践是我校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校团委进一步完善了以假期组团实践为龙头,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返乡实践为两翼,以模拟法庭、普法调查、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格局,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使社会实践逐步实现基地化、项目化、社会化,努力通过社会实践帮助青年了解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校继续推进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管理模式,调整社会实践布局,提高层次,组建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践团,开辟了从东部到西部广泛的实践区域。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观察社会、体验社会、思考社会相结合,加大实践活动的理论侧重,鼓励撰写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将实践报告的质量列为评估各实践团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在2006年实施的中国政法大学团学系统暑期社会实践“双百行动计划”中,来自我校12个学院和校团委直属学生组织的100个实践团队,奔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06个市、县、区,围绕“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关注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涉及法律援助、村镇帮扶、文化宣传、政策宣讲等十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实现了“第二课堂”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丰富学生对法律功能的直观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我校志愿者参加了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等大型会议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青年志愿者协会长年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为上访人提供法律建议。近年来,校团委已和昌平区司法局、北京市一中院、北京市信访办等单位签订协议,在昌平和学院路校区周围挂牌建立了一批分别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多年来还坚持积极参与昌平区“一校带一镇,普法进村镇”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校团委参与承办了百名党支部书记“四助一访”系列活动,参与开展了“五进五宣”千名党团员普法宣传活动。
(三)通过社团活动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各种学生社团,尤其是体现我校法科特色的特色社团,他们开展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潜移默化地规范着我校学生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价值判断,不断引导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百家视野
“百家视野”(原称“百家讲坛”)精品活动是在校团委指导下,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组织下,各社团共同参与,针对自身特色开展,邀请校内外名人名家参与的大型系列讲座类活动。
“百家视野”自2004年创办至今,已举办各类讲座近七十余场,涉及法学类、思想时事类、政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哲学类、英语考研类、自然科学类、文娱体育类等九大类学科,邀请校内外名师近百人。关于“百家视野”系列活动,我们的理念是:以“项目化管理”为制度依托;以社团为活动主体;以“多元化”“多学科”为活动方向,以价值含量高,影响范围广为活动标准;以配合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合格法治人才的要求。“百家视野”活动旨在激发学生自发地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以法学为核心的讲座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法治的素养。
2、准律师大赛
准律师大赛是在校团委指导下,学生社团联合会支持下,由我校准律师协会承办的,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特色,邀请法学教授、京城各知名律师参与的,针对中国政法大学大三以上本科生及法硕/双学士(不限专业)、学生的实践性竞赛活动。
本着“砥砺法大学子成大道学术,淬炼准律精英为实务骄子”的宗旨,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承办了准律师大赛。通过这样一种学术与实践结合的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同学的法律实践能力,为蓄势待发的法律学子提供一个演练的舞台;同时推进法律理论学习与实务历练的深层融合,深化同学们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体悟,为培养“持正义之天平,守政法之圣洁,昌法治之文明”的政法新人,活跃法大学术气氛,丰富法大的校园生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准律师大赛自2004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三届历程,每届比赛都能得到广大同学的参加和关注。我们本着“砥砺法学学子成大道学术,淬炼准律精英为实务骄子”的思想,为蓄势待发的法律人提供一个演练的舞台;推动高校人才向社会的过渡,使其成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律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持正义之天平,守政法之圣洁,昌法治之文明的新人;丰富校园法治文化生活,活跃学术气氛,增强竞争意识。
3、社团文化节
为贯彻落实16号文件以及我校第六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极力打造精品“第二课堂”,服务“法科强校”建设目标,促进校园文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在校党委、校团委组织领导下,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了中国政法大学“百舸争流”学生社团文化节。
社团文化是高校里面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我们都在谈论社团文化,思考社团文化,都在用各种形式演绎社团文化。中国政法大学“百舸争流”社团文化节也正是对此的集中体现,通过七年来的不断努力,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校学生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百舸争流”社团文化节由校团委主办,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法大各社团协办的学生活动的盛事。社团文化节在每学年第二学期举行,是法大各社团展现自我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的季节,也是法大学子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季节。
社团文化节正是本着发展校园法治文化促进社团健康发展这一宗旨,以百舸争流为主旋律,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情况,突出“前沿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理论与实践”,“立志与成才”四大主题,探索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同时我校是以法科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在文化节中,社团联合会继承法大的优良传统以法学为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扶持社团文化的发展,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而努力。
社团文化节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形成统一的模版和框架,以促进活动的规范化开展。每年社团文化节时期,社团联合会都会组成专门的组委会,负责整个活动的运作。历届文化节总体划分为开幕式 ——文化节主体活动 ——闭幕式的结构。活动分为社联会为主体举办的活动与社团主办的活动。同时根据每届文化节主题以及各社团活动类别和特色不同,将文化节的活动大体分为学术、文艺、实践等类别,加以管理。文化节采取统一宣传的方式,所有活动冠以文化节的名称,并且由校团委统一拨款支持。
社团文化节作为我校社团界的一大节日,至今已举办了七届,每届的社团文化节都因其统一的宣传、浩大的规模、精彩的内容,为法大的校园文化增添浓重的色彩。
四、共青团的法治文化校园营造行动取得的效果
(一)2003-2006年我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我校历届“学术十星”获奖情况
2003-2006年我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间 |
届别 |
作品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人 |
获奖人学院班级 |
2003 |
第八届 |
《中国中学生压力与犯罪和越轨行为相关性调查报告》 |
特等奖 |
陈懿 |
民商经济法学院
2001级本科生 |
苏娅楠 |
国际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
张婧 |
外国语学院2000级本科生 |
曹仕涛 |
国际法学院2001级本科生 |
贾斐 |
商学院2001级本科生 |
《从现状角度看中国法治——关于促进中国法治的若干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
二等奖 |
高丝敏等 |
民商经济法学院
2001级3班 |
《当代首都大学生社团在群体意识整合方面功能的研究报告》 |
二等奖 |
徐昀等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0级政治学1班 |
《媒体与司法——怎样通过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寻求均衡以实现司法公正》 |
三等奖 |
么新亮 |
国际法学院2000级1班 |
2005 |
第九届 |
《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中国农村国家法实际效力的实证研究》 |
特等奖 |
王国骞 |
法学院03级法理博士 |
李安 |
刑事司法学院
2003级犯罪学方向博士 |
陈金木 |
法学院
2003级法理学方向博士 |
孟淼淼 |
民商经济法学院
2004级民诉硕士 |
梁姜 |
刑事司法学院02级 |
《社区矫正试点调查与研究——一个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
三等奖 |
蔡雄山 |
法学院2001级 |
郭婵婵 |
双学士2003级 |
叶耘 |
社会学院2001级 |
张希华 |
法学院2002级 |
段寒瑜 |
社会学院2002级 |
胡茵 |
国际法学院2003级 |
《新交法七十六条之规范分析》 |
三等奖 |
张玉成 |
民商经济法学院2002级 |
胡江巍 |
民商经济法学院2002级 |
《流动人口的选举问题》 |
三等奖 |
江辉 |
刑事司法学院2003级 |
黄薇 |
民商经济法学院2003级 |
《从转型期到和谐社会:政治社会和道德信仰的双进路解读》 |
三等奖 |
杰文津 |
人文学院
2005级法制新闻方向硕士 |
俞佳稚 |
国际法学院2003级 |
孙筱 |
法学院2003级 |
金鑫 |
人文学院2002级 |
我校历届“学术十星”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情况
时间 |
届次 |
获奖作品 |
作 者 |
2002年 |
第一届 |
《法律效力的实现: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 |
王旭
(法学院99级6班) |
《司法距离论》 |
雷小政
(法学院99级12班) |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之探讨》 |
朱霞
(法学院98级2班) |
《精神损害赔偿:一个比较法的视角》 |
崔一辰
(民商法学院99级3班) |
《媒体与司法——怎样通过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寻求均衡以实现司法公正》 |
幺新亮
(国际法学院2000级1级) |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和立法实践研究》 |
李立新
(国际法学院98级1班) |
《我国检查机关的领导体制的反思与改革》 |
曹志瑜
(法学院99级1班) |
《自然法事业中的权力分配学说——一个法律思想史的考察纲要》 |
田夫
(法学院99级8班) |
《海外新儒学研究》 |
黄勇军
(政管学院98级政治学班) |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
李筠
(政管学院98级政治学班) |
2003年 |
第二届 |
《形式理性抑或经验理性》 |
雷磊
(法学院2000级) |
《关于我国法定证据种类立法体例的反思》 |
王洋
(国际经济法学院2000级) |
《公共利益保护机制与公益诉讼》 |
熊小勇
(国际法学院2000级) |
《论格式免责条款的效力》 |
任芳
(民商经济法学院00级) |
《政府合法性片思------源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
杰文津
(法学院2000级) |
《浅析刑法上的义务冲突问题》 |
文雯
(民商经济法学院2000级) |
《重析斯科特案》 |
柳承旭
(商学院2001级) |
2004年 |
第三届 |
《社区矫正制度简论》 |
蔡雄山
(法学院2001级) |
《论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
于雯雯
(法学院2001级) |
《新交法七十六条第二款之规范分析》 |
张玉成
(民商经济法学院02级) |
《变动社会的历次宪政尝试》 |
张 展
(民商经济法学院01级) |
《流动人口的选举问题》 |
江 辉
(刑事司法学院2003级) |
《当代宪法中的人格保护》 |
邵泽昆
(国际法学院2002级) |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
宋 婕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2级) |
《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
朱 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2级) |
《由农村土地交换引发的思考》 |
徐广成
(商学院2001级) |
《论孔子的“平民化”天命观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价值》 |
王渝东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2级) |
2005年 |
第四届 |
《从三峡工程看新时期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关系》 |
巢超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3级行政管理(1)班) |
《论法的艺术性积极对近代法制的巨大影响——兼以考察罗马立法与司法之间博弈的历史》 |
曹杰
(民商经济法学院02级9班) |
《对侵权法归责原则的伦理思考》 |
黄余迪
(法学院2002级6班) |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互动》 |
梁超
(刑事司法学院03级法学4班) |
《简论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从公正和效率出发设计》 |
李侦钰
(刑事司法学院03级法学3班) |
《论仲裁协议效力的扩张》 |
李沣桦
(国际法学院2003级1班) |
《一种情怀 两种姿态--某种寻找卢梭,康德思想线索的努力》 |
苗永泉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3级) |
《知识与话语,权力和解释--对李慧娟案件的分析》 |
齐劼人
(2002级法学院3班) |
《论弱势人群越轨行为的主动性--北京市地摊生态状况调查分析》 |
王成亮
(法学院02级2班) |
《由港译动画电影〈狮子王〉透视动画片对白翻译的“忠实”原则》 |
张靖
(外国语03级2班) |
(二)社会实践和普法活动受到社会的认可
1、2004-2006年社会实践获奖情况
2004年度:
(1)中国政法大学荣获2004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王明宇荣获2004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3)中国政法大学荣获2004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
(4)中国政法大学西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实践团荣获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优秀团队;
(5)中国政法大学赴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政策宣讲团荣获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优秀团队;
(6)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分团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讲团荣获2004年度首都大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服务优秀团队。
2005年度:
(1)中国政法大学荣获2005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郑真江荣获2005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3)中国政法大学赴冀中平原革命老区社会实践团荣获2005年度首都大学生历史主题社会实践团优秀团队
(4)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实践团福建分团荣获2005年度首都大学生扶贫济困阳光行动优秀团队
(5)中国政法大学农村与法制研究会赴贵州实践队荣获2005年度荣获首都大学生扶贫济困阳光行动优秀团队
(6)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赴东北实践团荣获2005年度荣获首都大学生形势政策宣讲团优秀团队
(7)中国政法大学司法学院赴湖南衡阳实践团荣获2005年度荣获首都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团优秀团队
2006年度:
(1)中国政法大学荣获“200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中国政法大学荣获“2006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3)中国政法大学校团委书记项云同志荣获“2006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4)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团委赴河北省正定县调研团、商学院分团委“思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刑事司法学院分团委“走进上蔡爱滋村,关注爱滋弱势群”调研团、法学院分团委“农村大学生村官助理工作情况”调研团、人文学院分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团委赴广西崇左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校团委研究生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专题调研团、法学院分团委赴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沙庄村实践团、民商经济法学院分团委赴河南省禹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法学院分团委赴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团等九个实践团队荣获“2006年度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5)中国政法大学昌平区爱地颐养中心和北京市育新小学两个实践基地荣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
2、普法、法援活动工作成果
以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为依托,校团委通过青年志愿者法律援助工作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将法学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长期的法律援助实践工作中,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活动形式,其中包括:
深入社区、街道和农村设立定期普法点,举办“现场普法”,开设法援信箱和法援热线,提供义务咨询,模拟法庭进社区,志愿者利用多种形式将法学知识传送到居民生活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宁馨苑、清秀园和流村镇等地建立了长期的普法宣传点,固定的向周边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近三年来累计在昌平周边社区和流村镇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0余场,开设了8个法律援助信箱,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走进校园,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法治知识,提高他们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先后在昌平区第一中学、昌平区第二中学等学校设立法律知识讲坛,邀请知识丰富的老师同学到学校开展活动,为学生讲解实用的法律知识。为了提高广大农民工子弟的法律知识及依法维权的能力,联系了昌平西关的鹏鹰小学和育新小学,设立固定的支教点,帮助这些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念。
中心依学校雄厚的法律资源,招募大四、法硕学生作为法律志愿者,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来访案件和昌平区各社区普法信箱的案件进行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专业的法律意见书及相关诉讼状。在06年1月份至今共接待案件将近一百件,已经为几百人解决了问题,近三年来共接待案件310余件,并得到了学校和受助人员的高度赞扬。
(三)我校学生高度的法治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和人文关怀、严格的专业熏陶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我校学生养成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特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
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近三年来,学校基层党团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90%的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提交入党申请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86、3%,毕业生党员比例达到50%。截至2006年底,我校党支部数量已从2003年底的170多个发展到300多个,共有学生党员4441人,学生党支部189个,学生入党积极分子5998人。同时学生们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不断提高,在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面前,能够明辨是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维护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愿去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2004-2005年,共有19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114人投身西部工作;2005-2006年度共有20人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27人参加北京基层志愿服务活动,200余人投身到西部工作。2005-2007年共有14人参加团中央扶贫接力支教活动。
关注国家大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我校学生踊跃参加奥运志愿者活动,受到媒体关注;2003年至2006年,学校共有110余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参加社会实践,组织6365人次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8195小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准律师协会发起的“发挥法学名校优势,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活动被评为2005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活动项目”;2004、2005、2006年,学校连续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获得“大学生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共同生活在法大校园里,在“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校训的感召下,学生之间互相关爱的社会责任感渗透进了每一个法大学子的灵魂深处。我校外国语学院03级英语专业学生戴新锵同学2006年10月被确诊为白血病,广大学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在短短三天时间里,两校区共捐款15万元。爱心活动捐款现场,浓浓的爱意在和煦的春风中流动,让人感动不已。
关键时刻凸现超强凝聚力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校学生积极响应校党委“钢铁堡垒和红色尖兵”行动,广大学子迅速集聚在鲜红的党旗和团旗下,组成“党员先锋岗”和“团员先锋队”,他们在校内巡逻、站岗,团结互助、和衷共济,与国家同呼吸,与学校共命运,万众一心,充分展示了法大学生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和超强的凝聚力;在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的问题上,我校学生拥护中央的决定,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