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经验园地 >> 正文

转变角色意识 变宣传对象为宣传主体

2007年10月26日 00:00  点击:[]

高等学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导向和服务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宣传工作中,宣传思想工作一般是由宣传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唱主角,而广大师生员工为宣传客体和对象。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宣传对象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参与,优化和整合宣传思想工作的各种要素,努力寻找宣传工作与学校各项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探索宣传工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转变观念,牢固确立宣传工作的目标指向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主动全面落实上级党委的各项指示,围绕学校的各项中心任务开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只是注意到了贯彻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不了解广大师生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要求,就很难使宣传落到实处。因此,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宣传思想工作不仅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研究和发现宣传对象的特点,积极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在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因此,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只有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才能充满生命力。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一方面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支持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上,始终围绕教学改革这个中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大局;另一方面将学校的发展与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培育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进程,并最大限度得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始终把宣传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不断强化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想师生之所虑,急师生之所难,谋师生之所求”,坚持深入基层,做到眼睛向下,笔墨向下,镜头朝下,声音朝下,努力创造更多丰富而生动的精神食粮,满足师生的需求。

    总结这些年来工作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以“树学府形象,立学科地位,展学人风采”为宣传工作的目标指向。正是由于找准了这样一个结合点,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宣传工作的感觉和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各说各话”、“漠不关心”转变为乐于关注,乐于参与,乐与交流。这一工作目标指向的确定,为我们的宣传工作吸引师生主动参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搭建师生主动参与的工作平台

    吸引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宣传工作,仅有良好的愿望远远不够,还必须搭建好平台。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抓好阵地建设,办好校报、网络、广播电视台和橱窗,使之成为师生们乐于参与、乐与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校报长期开辟的“读者来信”“教工风采”“团学生活”等栏目和版面,在增强编读互动的同时,一直以来坚持写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人成为宣传工作的主角,聚焦教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深受师生员工的喜爱,拥有从终身教授到普通工作,从博士生到一年级新生的广大的作者、读者群体。我校终身教授江平、张晋藩为校报题词:“请为师生鼓与呼”,由一批元老教师撰写的“教授论师道”栏目,在校庆五十周年结集成书,成为了对新教师进行良好师德风范教育的最好教材。

    校园新闻网在每条新闻之后均设有“评论”添加与查看,便于师生及时反馈观感与心得,校园BBS除各院、职能部门的版块以外,还设有针对校园不同群体的版块,便于师生员工随时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要求。同时,也使宣传引导工作增加了针对性。

    广播电视台的“校园人物专题”,将学校的变化与发展体现在每一位具体的法大人身上,让学校的发展与变化变得亲切可感,触手可及,成为每个人真正愿意关心的事情。“午间点歌”使师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与相互激励能传递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摄影工作室把镜头对准教师、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上的风采、教师自己的书房、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毕业生的校园情深,都是表现的题裁,教职员工学校的橱窗中看见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也更加感受到了作为个人与学校这个集体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近三年来,党委宣传部在抓好原有媒体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校园文化景点建设,配合学校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将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具有文化底蕴。根据校党委的统一规划,党委宣传部用用钱端升先生的名字和校训对教学楼进行了命名,用梅兰竹菊对宿舍楼进行了命名,让每一位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学习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前辈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的鼓舞。法镜、校训宝鼎,法字墙等一系列标志性校园文化景点的建设,校歌的征集,校花的确定,校园VI系统的确定及指示系统的建立,让不大的校园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由于采取了这些做法,广大师生员工感觉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远离大家日常生活、学习的空洞无物的理论灌输,而是近在身边,触手可及的亲切、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与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在根本上克服了对于宣传工作的逆反心理,愿意关心,愿意倾听。这些心态的转变,就为我们将宣传工作抓出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打造师生乐于参与的品牌活动

    如何让能够满足师生开拓视野、扩展见识、健全人格、砥砺意志、增强能力所需要的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占主流,党委宣传部也进行了探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党委宣传部就响亮地提出“让高雅文化覆盖校园”,每年一场交响音乐会、一场弘扬主旋律的戏剧演出、一场英模报告会、一场形势政策报告会。正是这些好听、好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精彩活动的举办,润物细无声,塑造出了法大校园里至诚尚善、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

    此外,由党委宣传部直接指导的学生记者团举办的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会、网络文化节、DV大赛等都已成为校园里最富影响力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师生参加。这些品牌活动常办常新,除了在形式上更加贴近师生的喜爱外,每次均结合不同的形势策划不同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引导,既满足了不同师生群体彰显个性的需求,也在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与其中。

    由学生记者团组织进行的“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的评选至今已进行了两届,共有20位教师入选。这一活动在师生中的反响很好,一些教师表示,他们非常看重这一称号,也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对一个教师来说,学生的喜欢就是对他们最高的奖赏。他们感谢宣传部能策划这样的活动,把教师和学生紧密联在了一起,把抽象的师德规范与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紧密联在了一起。而学生们也在这一活动加深了对老师们的理解,培养了对老师们的感情。

四、合力构筑符合传播规律的大宣传格局

    宣传工作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来说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宣传工作的效果是在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协同并存、互动互进中,通过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达成的。我们认为,学校中的所有师生员工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需要相互借力,相互配合与合作。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很注重利用受众的社会圈层理论来努力使宣传工作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具体的做法就是:

    首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发挥学生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党委宣传部在全校率先与教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成为了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校的宣传工作成为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实例及书本理论的实验室。目前,在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社会学专业师生完成的2007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据此写成调研报告已递交学校,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一些结论与分析已成为制定今年下一步工作方案的依据。

其次,通过聘用特约评论员,主动邀请学校的知名教授、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的领导、各学院的领导等,解读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对相关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加强报道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

    最后,通过对学生记者团的组织、培训和合理使用,让学生骨干参与到宣传工作中来。在对涉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师生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宣传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记者一道参与采访并撰写相关稿件。经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实施的相关细节、必要性和对学校发展的益处,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先进模范人物可爱可钦可佩之处。这些采访实践活动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各媒体的宣传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它将会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更大的正向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我们深深体会到,形势在不断发展,学校在跨越式前进,宣传工作面临的局势和压力不断加大。要做好工作,单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转变观念,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使他们成为宣传的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宣传思想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