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构建高等学校全员德育新体系

2008年06月24日 00:00  点击:[]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德育之于智育、美育、体育,德育为先。在全国高等院校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成为高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等学校全员德育目标、途径、方法等系统化的探索,也应当成为高等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中央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立足于取得实效、建立长效机制。作为高等院校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高校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德育新体系,使高校德育工作开创一个全员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新局面。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全员德育”理念的提出

我国的德育具有“大德育”特点,即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几大板块构成。高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①]

但是,目前德育的现状则不那么尽如人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德育措施的无力与德育效果的无效。这与以下做法有关。

其一,德育工作化的现象。目前学校的德育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在实践上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这样做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使得一部分人专事德育,而另一部分人则与德育不沾边,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造成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进一步分离。

其二,德育课程化现象。目前,学校里的德育课程仍然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手段,但德育课在学科教学中日益智育化,老师和学生容易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由于要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任务,道德教育不免流于宗教式的说教或劝诫,沦为道德灌输。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德育的无效。一是德育效果被多方位抵消。青年学生受到的理论教育和见到的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积极的、正面的主渠道教育受到校内校外多方面消极东西的抵消,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二是德育工作的游离化倾向。即把德育工作认为这是“两课”的事,好象与其他人员和课程无关,致使“两课”教师和政工人员孤军奋战,造成德育的实效性欠佳。显然,单一化的德育思维再也没法适应复杂的德育环境。

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深刻认识德育作为系统工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形成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开放式的大德育格局。于是,“全员德育”的理念应运而生。

“全员德育”是理论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需要所提出的新理念,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全员德育”按一般的解读,就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校教职工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员育人势在必行。“全员德育”是一个方向,又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是一种需要,又是一种必然。全员德育重在“全”字上。由于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营造,丰富的德育内容获得传授、认同和内化,不仅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辛勤劳动,需要各类岗位的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广大的家长,乃至相关社区的直接参与。因此,只有确立“全员德育”的理念,建立一个立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的大环境,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应。与之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应该是“德育生态观”[②]。“生态”本是自然科学的概念,把它加以提升,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生态是主体生命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而形成的生命状态。各种要素的内在关联所形成的主体的有机的生命状态、主体由此所内在的自我生长的生命力是生态概念的本质所在。“德育”生态是德育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德育的生命力的根据所在。德育的生态性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因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一要素的失衡都有可能导致“水桶效应”。

全员德育体系主要包括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内容体系、德育的途径体系和德育的评估体系。这些都蕴涵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

    实施全员德育需要全员德育的体制和全员德育的途径。全员德育体制必然是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实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具体地讲,一般可以采取“一组四线”[③]的办法。学校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或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成员。四条工作渠道一般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由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学工部、研工部为其工作职能部门,各系的副书记、辅导员为其主要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奖惩管理、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等;教书育人渠道,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或教务长)牵头,教务处为其工作职能部门,各系的教学副主任、班主任为其主要队伍,主要负责教书育人、教风学风和学生的班级活动;服务育人渠道,由分管行政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或总务长)牵头,行政后勤办公室为其工作职能部门,各系的行政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和后勤干部职工为其主要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食宿保障和良好的校园环境;管理育人渠道,由分管人事、干部的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组织部、人事处和机关党委可为其工作职能部门,学校机关和各系机关的干部应为其主要队伍,主要负责调查研究,沟通信息,传达学校的精神,反馈学生的意见等。这些渠道一旦真正打通,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就会形成。

  

二、高校全员德育的途径

1、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综合活动中渗透德育,强调教师要言传身教,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任务。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制度,组织教师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把做德育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教书育人体系主要包括“两课”教师教书育人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两大方面。

(1)“两课”教师教书育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发挥“两课”教学的主导作用,改善教育效果,还必须从“两课”建设的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上进行探索。一方面,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规律,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采取灵活的授课艺术,使学生喜欢听“两课”,从而在听课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科建设和加强教学管理,培养出一支理论工作者队伍,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两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不容淡化,继续发挥其在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

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是实施德育最经常的途径,学科德育重在渗透,这之中教师是关键。

要克服目前在部分专业教师中存在的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德育应由党团组织和班主任、辅导员去抓,与任课老师无关的思想。每位教师都要自觉承担德育的任务,以道德教育为己任,肩负起学科德育的重要使命,树立“科科有德育,全员抓德育”的大德育观。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要注意五方面的育人工作:第一,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利用显性德育内容,合理开发隐性的德育因素。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有机渗透;第二,自觉地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讲课、管理、批改作业、实验、考试、实习等各个环节中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创造精神和科学求实精神教育;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给学生以示范和表率;第四,经常深入学生,从政治思想上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这种经常的、广泛的、细水长流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是高校实施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2、管理育人

要充分发挥机关干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学校的各个部门与学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学校各个部门办事的效率、工作作风如何,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管理育人应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活动管理等种种管理中,都有一个如何育人的问题。德育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智育管理、体育管理、卫生管理、生活管理、课堂学习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等学生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把形式多样的德育融于持之以恒的管理之中,使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分配、从课内到课外,所有可用的机会都渗透德育内容。因此,学校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各司其职,牢固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清政廉洁,管理育人。

在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职能时,一方面强调情感效应在管理育人中的作用,要求管理人员,特别是学管干部和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全员德育”是建立在双主体之上的,不仅德育的施予者是主体,而且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本身也是主体。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从其身份看是客体,但从其对德育内容的内化来看,他必须是主体。没有学生主体对德育内容的主动内化,德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全员德育”也意味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具有相互平等的地位。教师、管理者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应以长者的慈爱之心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中,在与学校员工的联系与交往中,感受到其良好的品德乃至其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另一方面又强化规章制度管理,制定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班级、寝室等一系列责任制度,采用操行评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考核,保障了管理育人的实施。课堂、宿舍、食堂、会场等的规章制度,就是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具体化体现。高校通过这些规章制度,逐步培养大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使他们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观念。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制度、奖助学金制度、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制度,授学位制度、推荐研究生制度、选派出国留学生制度等,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作为主要衡量标志。这就使得管理过程中渗透着德育内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电教中心等的管理对大学生的品德、纪律、公德观念、治学态度等都有重要影响。

3、服务育人

    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后勤工作就是烧水做饭,收发信件,卫生保健,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毫无关系。其实在这生活的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德育才是最重要的,应把后勤服务场所变成了教育学生的重要课堂。因此,各级领导应加强对这些部门职工的思想教育,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意义,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服务育人。

高校后勤工作者要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就是指后勤管理工作要从全局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出发,通过“服务育人”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生活环境,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的三至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食堂、文化场所及校园里渡过的,与后勤人员相处时间很长。因此,后勤工作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一是要建立优美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高校校园要具有高文化层次的特点,卫生、幽雅、整洁的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校容校貌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校园的布局、规划,校园的草坪、花园、校台、雕塑、绿树、池水、空地等的整洁美观,空气清新,都能成为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抑制或改变某些不良风气的教育因素。

二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教学楼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完善的设备、设施;有美好的环境;有科学的管理和优质服务。在教学楼大厅内及教室以外的较大空间内,精心布置了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书画壁挂、科学教育家的名人头像及有助于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名言、警句、条幅。并装饰考究使其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同时,摆放了一定量的常绿灌木和花卉。对创造团结、严谨、求知、进取的教学气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三是保障学生的食宿健康。后勤管理工作应对学生食、宿进行精心安排,做到饭菜可口,用水方便。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炊管人员一方面努力实现饭菜多品种,低价格外,还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消费,既让学生吃饱、吃好,讲营养、讲卫生,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鼓励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精力充沛地渡过大学生活。宿舍做到卫生、安全、温馨。利用宿舍楼门厅的黑板报进行德育熏陶。对于生病的学生,校医院的医生精心治疗,炊管人员耐心照料尽快使学生康复并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文化)环境育人

    这里的环境更多的是指校园“软”环境,或曰文化环境。软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可控性和主导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以及健康心理都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这一环境的营造是管理、教学、服务多部门成员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也更能体现出全员德育的生态特点。学校一定要用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吸引青年学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和主人意识,并加强对自发的群体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使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多种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抓好校风、学风建设,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学生团支部等组织,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校园文化,让他们在自娱、自乐、自编、自演中自学自教,以同伴间的相互激励,以身边人激励身边人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具体形式可以开展各类教育专题、学术专题及系列讲座、读书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请优秀毕业生或在本专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做报告。根据社会需要和所学专业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业余科技攻关,鼓励有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积极为学生申请专利,推广技术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如开办科技成果展览会,等等。也可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生活,如革命歌曲演唱会,征集校旗、校徽、校歌及班级体育对拉赛等活动都能激发起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三、高校全员德育的考核评价

    任何一项任务的有效实施,若无考核评价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全员德育体系必然包括考核评价体系。既然是“全员”德育必然也就要求“全员”考核。所以,考核体系应面向全体教职工,包括对职能部门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职员、工人的考核。考核结果必须与被考核者酌经济利益及荣誉称号评选相联系。同时,在整个德育的过程中还要作到全程考评,考评不仅指向人,还要指向事。

考评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构建高校德育评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总目标相一致,要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相一致。同时,方向性原则还要求构建的高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把评价对象的德育活动引导到实现德育目标上来。[④]

其二,可行性原则。考核的指标宜少,将主要的且可操作的内容列为指标,考核办法须简便易行。提高德育评价指标的区分力,要从实际出发,不要高不可攀,也不要一蹴而就。

其三,科学性原则。为了作到考评的科学性,应在考评的过程中作到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以定性考评为主;终结性考评与形成性考评相结合,以形成性考评为主;静态考评与动态考评结合,以动态考评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他评为主;基本考评与特色考评相结合,以特色考评为主;肯定性考评与否定性考评相结合,以肯定性考评为主[⑤]等。

总而言之,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提倡和重视“全员德育”,积极开展“大德育”,实行德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和德育工作的高频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和育人环境,努力开创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把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佩:《浅谈后勤服务工作中的德育教育》,载《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17卷第3期。

[2]李全生:《关于全员德育的再思考》,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3]常树宝:《分析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水平》,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①]参见陆志明:《论高校全员德育意识与实践》,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9月第27卷增刊。

[②] 樊浩:《“德”一“育”生态论》,载《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③] 李全生:《关于全员德育的再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1995年第6期。

[④] 参见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2-543页。

[⑤] 孙丹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评》,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2页。

(转载自《行进在求实与创新轨道上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转载请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