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学习科学发展观之我为法大建言献策

2010年02月02日 00:00  点击:[]

 学习科学发展观之我为法大建言献策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经过数年来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日趋成熟,成为我党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写进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21世纪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发展面临的形势做出认真考察并且总结了党近60年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的,既具有汇集前人之大成的总结性又具有预测未来指引前进道路的前瞻性。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对实践有广泛和有效的指导上而避免了沦为简单的思想教条的危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如是,对一所学校同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中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这点同样适用。

    科学发展观对在指导学校的发展上的移用就是: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一所学校而言,学生就是它的根,教师即为其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其二者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法大党委发起了“学习科学发展观之我为法大建言献策”的活动。而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践行。

    法大现今已步入稳定发展期。身在法大三年,我深刻地感受到法大三载春秋的点滴变化。法大为师生所做的各种改变已经逐步带领法大师生共同迎接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法大人尽管力量绵薄,也愿意为她贡献力量为她的未来添砖加瓦。以下是结合我自身体验和观察提出的一些简单建议。虽显不成熟,但饱含对法大的情意和对她更加美好明天的冀望。

一、适应性课程:学科入门指导

大学一年级,尤其是上学期是新生们从高中生蜕变为大学生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仅要开始学会在远离家庭父母的异乡独立生活,同时还面对着学习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这个适应的过程是漫长的偶尔还伴随痛苦的。特别是随着90后大学生的升学,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大大提升,这一特殊的情况不得不使我们认真地考虑给新生设立适应性课程的必要性。

    因此我建议,为大一的新生专门设立必修的适应性课程。据了解,目前各门课程的老师在本门课程开始的2周都会专门阐述学科专业概况。私以为,把这些分散的课程导引汇集成一门专业课程有如下优点:第一,通过集中,提高效率。通过专门设立课程能够减少老师对本课程有效课时的占用,使得课堂的教学能传导的实质性内容更加丰富。第二,为大一学生提供专业概况的多角度的了解,因为参与课程讲述的都是从事该专业该学科教学研究多年的资深老师,他们的经验和专业意见的价值是极高的。第三,学生和老师之间课以提前有所了解,便于日后教学的开展。

    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适应性心理教育。适应性是构成心理健康的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应当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刚刚升上大学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一新生来说,在这一时期心理指导是必要的。现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悲剧的例子,因之,适应性心理课程的设置刻不容缓。

二、教学相长:导师制的引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师资和学生数量之间目前存在着紧张的矛盾。……多年前于圣人孔子身旁接受谆谆教导或跟随柏拉图在他的学院的廊道里探究学问只能成为遥想。今天的法大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并且,这一情况被法大地处远郊这一不甚有利的地理位置的事实加剧。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课程刚刚结束,老师们就转身匆匆踏上归途否则他们将错过班车而无法回家。加之可见短短的五或十分钟休息时间匆促不足以学生和老师的进一步交流。并且侵吞老师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也不是太人道的做法。法大的学子们只能忍受着这样的无奈,直至师生之间慢慢变得淡漠疏离,交互式的探讨学习的气氛从热络渐渐冷却。

    我建议,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改善这一情况。其运作模式是:由一定数量(限制在较小的规模,约12人,视情况)志趣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通过邀请的方式请某位老师成为该小组的导师。被邀请的老师可以据自己情况选择接受或不接受邀请,接受某一组同学的邀请或其他小组。这种邀请式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部分老师学术兼职社会工作较多比较忙碌而无法接受邀请或即使接受也无法使之达到目标效果。师生双方通过商讨的方式,订立活动的协议开展活动。学校应该为导师活动小组预备一定的活动资金(需要提交申请),尤其是对教师的补贴等。学期结束小组应该由组长以及受聘老师交出学期总结报告,留存凭证。

    通过这种制度的设计,希望达到的三个目的是:第一,教师能在非正式课堂继续传道授业;第二,通过课下的交往,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三,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亲身讲述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学习“成人”。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并非易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注:S=Strength,优势优点;W=Weakness,劣势缺点;O=Opportunity,机遇机会;T=Threat,危险威胁)

 

S:1.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

2.强大的法科

3.热爱学术科研的法大学子

 
 
W: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2.学科比较单一

3.难以逾越的地理距离

 
 
O:1法大正朝985进军

2.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鼓励制度创新

 
 
T:1.可能加大教师的负担

2.可能造成一定的财政压力
 
 

三、激励制度:奖学金制度的完善

奖学金的设立是以学生为本的很好的体现。通过奖学金这一制度设计,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并且激励后来者,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各校对奖学金的评判都有各自的标准和模式。法大采取的是单一评价模式,即以学习成绩为单一且最终的参考。通过计算全科(必修)平均得分,按档排序评取奖学金。这种全科平均的计算方式,没有考虑各科权重问题,对各门课程等同视之,似有不妥。私以为各科应有权重,并且以课时为标准,以视公平。

另外,采取单一评价模式有导向学生以学习为单一的生活中心的危险。综合性大学已经摒弃这一模式而采用了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把许多新的因素纳入作为考察学生表现的参考,例如参加社会、班级活动的情况、获奖情况等,这些单列的参考因素可以作为加分项。当然这一模式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据反映,其中一些标准指标订立困难,其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在执行时裁量度过大,人为操作的空间比较大,其主观性常常受学生所诟病。

但是无论是旧制度的改进还是新制度的引入,都要面对一定的变革成本。法大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操作方式。

乘着法大建设中国一流法科大学之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法大和法大人定能探索出一条把法大导引至光明美好明天的大道。

(本文获“科学发展观与法科强校建设”征文三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