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塑造和谐师生关系,建设法科强校

2010年01月01日 00:00  点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塑造和谐师生关系,建设法科强校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校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法科强校步伐的要求。作为我校骨干学院,法学院亦以“创新法学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探索现代管理、建设一流学院”为学习实践载体,以期实现法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学生本位宗旨的指引下,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和扎实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成为每所高校、每个学院、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枢纽,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学院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和结果,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和谐师生关系就是准确把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双方通过教育活动达到相互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并实现教学相长,互利共赢的教育关系。这种教育关系包括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工作关系,为实现沟通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人格魅力、精神指引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影响关系。其中,工作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扮演社会化角色的现实需要,心理关系则是师生实现双向提升的潜在要求。这三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协调均衡发展即构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1.自由平等。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一视同仁,平等友好,没有绝对的服从和服务关系。教师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与学生平等、民主、自由地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难,勇于质疑权威,只对真理低头的能力和习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摒弃教育者、管理者、指引者的高姿态,把双方置于平等位置,保证师生交流氛围的无拘无束。

    2.互动合作。学生摆脱了被灌输者的被动地位,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与老师的精神、智慧、思想相碰撞中激发创造的火花,成为教学中心和主角;课余时间师生共同探讨学科问题或生活困难,让学生领会学术规则和研究方法,老师也通过交流改进教学技能,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所谓“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实现教学相长。

    3.理解宽容。师生通过身份和角色的换位思考,用理解和宽容的原则对待对方与自己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减少摩擦与误解。教师可以了解和洞察学生心灵,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动机,解开学习和生活的心结;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得到心灵上的抒发和宣泄,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疏导。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传统师生关系思想的束缚。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熏染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学生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师道尊严的观念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育管理者采取强制性的方法管教学生,使学生表现出唯师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维态势和行为模式,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2.师生间沟通技巧的欠缺。受人尊重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对民主和平等的渴望日益强烈。教师因为自身教育者地位和年龄、学识、经验的优势,不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采取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给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3.青年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求必应、唯我独尊的缺点使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诲当作理所当然,不能心怀感恩。另外,青年学生激进有余自控不足,强烈的主体和批判意识容易导致他们与教师对立,盲目挑战成人权威,引发师生人际关系的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来讲,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学院、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从微观操作层面实现科学发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够在学校、在社会取得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道德教化。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教师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增强信心,坚定信念,自觉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2.知识传播。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传道、受业、解惑高效地进行,学生更全面地汲取到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及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使学生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思维方法,站在该学科的最前沿,为将来取得专业成果的突破,实现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3.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悟精神价值。“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大学生独有的敏锐嗅觉和想象能力或可打破老师多年积累下的思维定势,从另外角度给予老师激发和启迪,学生也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如此,师生彼此拓宽了视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心理保健。大学生的心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教师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长者,扮演着领路人和知心朋友的双重角色,是大学生心灵上指点迷津的启发者和推心置腹的倾听者。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大学生能及时解决心理难题,避免过激行为,保持心理健康,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教师、学院学校三方面的共同使命,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使这个目标顺利实现,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一)学生方面

1.心怀感恩,尊师重道。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艺双馨。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积极效应。一句真诚由衷的问候,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份书写工整的作业,就是师生关系温暖融洽的润滑剂,就是学生向老师抒发感恩之情的载体。我校学生会发起的“温馨一杯茶”活动,倡议“泡一杯清茶,举手之劳;呷半口香茗,温暖人心”,使三尺讲台飘满了茶香和人情味。

    2.以学为本,悉心钻研。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营造优良学风,在课程学习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学科精髓,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技能,无疑会使老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使老师的授课充满激情和灵感,如此良性循环,教与学的关系会愈加和谐。

    3.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不迷信权威,“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相比于统一标准的“工业产品”式学生,培养出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习惯的大学生更能使老师感到欣慰。

(二)教师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成才为本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动力。从学生个体特点出发,对学生思想心理全面把握,站在学生立场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要;用发展的、全面的、公正的态度看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会到被关注被爱护的感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灌输者、被灌输者,教育者、被教育者的传统教育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给予相应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伟大的人为伍是每个人的内心向往,在本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追随。教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学术威望往往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启发,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成才;高深的学术造诣形成强大的学科号召力,在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4.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科技水平的提升使师生交流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网络通信的普及使师生可以通过公共邮箱交流学习经验和问题,通过BBS、博客等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三)学院学校层面

    1.提升大学精神内涵。加强师德学风建设,提倡诚信治学,严肃考风考纪,反对弄虚作假,营造严谨求实的学习氛围;创造自由宽容的人文环境,陶冶、塑造师生身心、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2.完善教育评价机制。采取校园调查问卷、课堂教师测评、网络人气投票等方式考察教师课堂气氛、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受欢迎程度等指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教育实践建言献策,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构建多样化师生交流平台。可以采取联谊活动、师生茶座、专题讲座、读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交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与学双方,是高校的核心主体,其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学院学校是否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建设一流学院、法科强校的必然要求,需要学校、学院、每位教师、每个学生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本文获“科学发展观与法科强校建设”征文三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