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促进我校后勤发展

2009年12月01日 00:00  点击:[]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促进我校后勤发展

赵广成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强调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后勤改革之路走了整整10年,可我校后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勤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决我校后勤发展问题,必须找准问题的根源,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   我校后勤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校后勤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有些是表面的问题,如后勤人员文化素质低,粗放式管理、利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这些原因,后勤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科学的发展观念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我校后勤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后勤社会化程度低,后勤改革目标不明确

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发展。在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后勤资源不足,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希望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高校后勤资源不足问题。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是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当时确定的改革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证体系”。到今年,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10年,我们学校的后勤资源确实有了很大改善,新建了一些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后勤设施。但是,我们这些条件都是靠学校自己筹集资金解决的,而不是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的。在后勤服务方面,我们只是将原来的总务处划分为后勤管理处(后勤办)和后勤集团(后勤服务中心),除了形式的变化外,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了新增加的后勤服务项目外,原有后勤服务依然是学校承担。

后勤职工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已经动摇,目前流行的观念是:等老职工全部退休了,后勤才能实现社会化,改革不涉及老职工。但是,后勤服务是不间断的,老职工退休了还会产生新职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合同制职工也是学校的员工。所以,按照这种做法,后勤实体脱离学校成为独立的社会企业只能是空谈。

2、     后勤管理与服务各方责权利不明,学校办后勤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后勤改革只是将总务处分为后勤管理处(后勤办)与后勤集团(后勤各服务中心),虽然在形式上双方依照合同进行管理与服务,但由于后勤实体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法律上主体地位不存在,双方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合同关系。由于乙方与甲方一样都是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存在,甚至受同一位主管校长的领导,双方有时连这种形式上的合同也省略了,甲乙方的关系实质上校内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后勤集团撤销后,实质上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由于后勤实体依然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其财务仍然在学校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学校办后勤的体制也不可能改变。后勤管理与服务之间既有形式上的合同关系,也有上下级领导关系,双方的责权利无法明确划分。

3、     后勤实体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粗放式管理

我校后勤实体中心主任、副主任15人,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以上文化的只有4人。各中心中层干部中,没有一位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心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原来学校后勤的工人,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低。由于管理水平低,后勤实体只能实行粗放式的管理,成本核算制度没有有效建立,企业财务制度难以推行。尽管后勤进行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但大部分流于形式,形成了质量体系与具体工作两张皮现象。

4、     利益分配制度不合理,高素质人才无法引进

后勤实体没有实行企业财务制度,在年终分配上没有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利润划分,年终结余按照学校事业管理模式按比例分成,由此造成后勤实体为了增加年终分成尽可能压缩服务成本,影响服务质量。

后勤实体中,事业编制老职工与新职工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由此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老职工大部分占据管理岗位,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新职工,为了自己的利益排挤高素质人才引进,由此造成后勤实体人员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

改革前,后勤职工的收入与社会同类性质工人相比差距不大。改革10年后,我校后勤职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同类性质工人的收入。10年来,学校后勤的工作内容没有改变,后勤实体收入仍然来源于学校,学校在后勤上的支出逐年增长,这些支出,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为老职工增加收入上。对于年终结余分配,学校与后勤实体存在着利益冲突,后勤实体希望提高奖金分成比例,学校则希望将结余尽可能作为后勤发展基金。

(二)    问题的根源

胡锦涛指出:“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体制基础”(胡锦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4 年12月3日)。我校后勤改革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办后勤的体制没有根本的改变,由此造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无法建立。由于后勤体制没有改变,后勤仍然是学校的一部分,后勤的财务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只能沿用事业单位管理的老办法,各种竞争激励机制无法建立,后勤无法真正建立起新的企业化运行机制。

我校后勤社会化进展困难与学校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北京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要求北京高校始终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后勤服务价格无法执行社会化的价格,后勤收费不能与社会接轨。由于上述原因,社会企业为高校提供后勤资源无利可图,没有企业愿意按照高校后勤收费标准向高校提供后勤资源,所以各高校只能自己投资建设后勤服务设施。这样给人造成北京高校后勤无法改革的假象。从后勤改革政策看,当时的规范分离只是要求后勤实体形式上与学校分离,并没有要求后勤实体必须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所以,后勤并没有与学校真正分离。从高校后勤职工眼前利益来看,学校的铁饭碗要远远优于社会的泥饭碗,他们从内心深处是不愿意改革的,所以,北京各高校后勤改革迟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    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坚持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后勤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中央始终没有改变。所以,我们面临的只是如何实现社会化改革的问题。

改革涉及到学校、后勤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坚持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敢于改革,敢于承担责任。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后勤的产业属性,积极借鉴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改革的有益经验,抓住机遇,勇于实践,敢于突破和创新。高校后勤改革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开始的,我们应该借鉴企业改革的思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股份制企业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高校后勤既然是产业属性,在改革中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思路。

在改革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克服以稳定为由阻碍改革、阻碍发展的思想。后勤的发展符合学校、后勤职工和学生长远利益,因此,尽管有一部分人的眼前利益会受到损害,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的道路。

(二)    后勤企业化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后勤发展必须走企业化的道路,只有企业化才能实现后勤的真正社会化,才能解决目前后勤管理与服务中责权利不清、后勤实体利益分配不合理、后勤发展缺乏动力、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

1、     只有后勤企业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合同管理

后勤实体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具备合同主体条件,这是目前后勤服务合同管理面临的根本问题。没有民事主体资格,双方之间就没有真正的合同关系,所约定的事项没有法律效力,发生争议只能通过上级领导决定。

2、     只有后勤实体企业化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后勤实体要具备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只能是企业法人。后勤实体在成为企业法人前,只能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在学校内部进行财务核算,盈亏都属于学校。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后勤实体依法也不允许进行经营活动。当后勤实体具备法人资格后,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就受到法律的保护的。企业法人必须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并受到国家监督。

3、     只有后勤企业化,才能解决学校办后勤的问题

我校现在后勤实体不具备法人资格,后勤实体尽管都与职工独立签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是学校,劳动关系是职工与学校之间建立的。这样,学校后勤队伍实际上日益庞大,一旦出了问题,依法都要由学校承担责任。目前,在我校工作多年,依法有权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不下几十人,并且这一数据在逐年增长,这一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后勤实体取得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4、     后勤企业化能够依法处理学校与后勤的利益关系,保护学校利益

后勤企业化后,学校与企业之间是股东与企业的关系,双方的关系受公司法调整,学校可以通过派遣的董事、监事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于企业的经营亏损,学校也只需以投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在企业管理上,学校也可以通过董事会聘任真正懂管理的人员,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年终利润分配上,除了依法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他由董事会决定,从而充分保护学校利益。

5、     后勤企业化可以解决后勤内部人事分配不合理问题。

后勤实体不管是否取得法人资格,按照后勤改革精神都应执行企业工资制度,但实际上事业编制职工都是在和学校攀比,执行学校的工资制度。这样,后勤实体内部形成两种工资制度:工资高、干活少的是事业编制;工资低、干活多的是合同制职工。这种制度严重影响了非事业编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继而影响了服务质量。后勤企业化后,所有职工都将成为企业职工,身份界限在企业内部被打破,企业内部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分配制度的合理化也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在后勤改革问题上,越早改革,学校越早受益。我们应该克服观望态度,向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学习,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获“科学发展观与法科强校建设”征文二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