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

2009年10月10日 00:00  点击:[]

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①]

一、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

党的理想信念作为理想信念的一种,具有一些普遍的特性。所以要搞清党的理想信念,首先应明确什么是理想信念。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期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是构成人们头脑中价值观念的主干内容。理想又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对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价值追求的统一。就理想的本质而言,它不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生活存在的反映,而且是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因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信念是指人们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信念是一种自信,是对一些事的认识,是人类对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它的内容,是对现实和观念所作的价值判断和推论。信念往往是具体的,可以表现为人对一时一事的现象持有某种观念和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对宇宙人生的总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信念重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

一是知识。信念范畴中的知识要素,是信念内核中最基本的方面,它的主体能否产生信念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主体由对客体的认识而产生的信念的真与假。具备相当的知识或认识,是形成有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没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谈不上确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业一定胜利等一类自觉坚定的科学信念。

二是情感。信念还包含着主体对所确信的事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在人的信念之建立、坚持和实现过程中,始终起着内在动力的关键作用。一个富有理论激情的人,才可能把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坚定不移的科学信念,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

三是意志。它作为信念范畴中的一个要素,对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动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它是指向一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又一个心理要素和精神条件,是人们行动中克服困难的保证,是坚持实现某种信念的阶梯和助推器。

四是价值。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追求的目标相关。信念所反映的现实、知识等等,则作为观念推理上的函项,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才是它的结论。例如:“我确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无疑是一个信念。在这个信念中,除了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的科学知识之外,必定还包含着这样一层价值的涵义:相信这一点对于认识种种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有益,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的信念,则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实践、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

理想和信念是紧密相连,甚至合二为一的精神现象。一方面,因为理想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理想的真理原则要求人们必须依据历史进程的必然逻辑去构建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如果构建的理想有悖于历史的必然逻辑,那它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就不能转化为现实。坚信自己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就形成信念。另一方面,理想以信念为基础,信念决定理想,可以说,理想是信念中最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理想的内容与方向,如相信马克思主义,就自然会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据上文分析,对作为人们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和信念,如与知识要素作比较,似可综合和概括出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一为未来指向性。理想、信念的对象、客体,总是有待实现的东西,而非现存的事物。理想和信念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和参照系,动态地指向可能世界、未来世界。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为主体依存性。信念和理想是实践中主体人所特有的。与认知有所不同,它完全是人的属性和实践活动的精神特征。没有人和人类,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想信念的问题。认知则是从属和依存于客体的,即以客体、对象为本原。只有关于对象、客体的正确反映才是科学知识、才是真理。而理想、信念虽以有关的知识、认识为基础,但有关于某方面的知识、认识,却不一定就建立了关于这方面的理想和信念。如:人们可以有宗教方面的知识,或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知识,但决不可以据此认为某人就确立了相应的信念和理想。信念、理想是一定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的思想升华或幻化(以联想、想象为基础)。知识强调的是客观性;信念和理想强调的则是主体性。

    三为同行为、行动的直接联系性。理想、信念是人的行为倾向,是人持久行动的精神支柱。在理想、信念和行动之间,实质上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人们行动的动机只是理想、信念的一种转化和具体化。

    四为稳定性、持续性。理想信念的形成、确立,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一旦建立,就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相当的牢固性,确立不易,改变亦难。

    五为自觉、自明性。信念、理想之确立,非是外力强使的结果。确立某种信念、理想,一般均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自觉努力的结果,是多种思想心理要素交互作用的融合和结晶。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认识,以及反复的人生体悟的结果。决非单纯书本知识的积累所成。因此,对于某种理想信念的持有者来说,主体自身是自觉自为的、清楚明白的。

六为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多维性,是指信念、理想是人的多种思想、心理要素的有机统一体。针对的不同的情况,主体会树立不同层次的理想和信念。其大者,即有人生的理想信念、事业的理想信念、生活的理想信念等,其小者则更为具体。

(二)理想信念的功能

理想与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了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它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观根源,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的功能在于使主体把握自身思想和行动的标准和原则,由于理想信念是在人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的,相应地,理想信念就有着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具体如下。

1、理想信念的认识功能

理想信念的认识功能就是理想信念在主体的认识活动当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选择适当的对象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并把它转换成观念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理想信念由于它的能动本性,必然会对这一过程有所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信念的选择功能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都是从主体和客体形成一定的对象性关系开始的。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由于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客体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形成的。主动积极地选择是主体意识的基本特征,而作为主体核心的意识观念——理想信念,一经在主体的大脑里确立下来后,就必然有着较其他一般观念更强的能动作用。它表现在确立自己的对象上,就首先选择那些与主体理想信念相符或相关的客体作为自己的对象。例如,我们确信社会主义好,就会首先选择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非其他道路去加以认识研究并作为理想。

(2)理想信念的整合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对客体对象的信息整合上。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客体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成其主观映像。这时,在大脑中早已确立的理想信念,就会成为主体进行整合的标准,按照它去加工信息整合成相应的主观映像。

(3)理想信念的指向功能

理想信念一经确立,就发挥作用,主体的认知行为就会朝着满足其需要的方向发展,使行为活动具有与这个理想信念目标相符的方向积极地运动。现实客体要在头脑中观念地形成下来,就向着和理想信念相符的目标方向发展,从而最终形成与理想信念相一致的认识客体。

理想信念认识功能的上述三种具体功能,在实际当中都是同时起着作用的,并且相互交错。无论是认识客体的形成,还是客体信息的整合都有着理想信念的选择作用;同样,在对象的确立和认识客体的形成上也都有着理想信念的整合作用;指向作用贯穿在其它两者之中。理想信念的这三个认识功能,使得主体在认识活动当中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2、理想信念的社会实践功能

主体的社会实践功能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理想信念在主体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存在,成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主体的“高级动机模型”,从而促使主体去进行实践活动。理想信念对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内在尺度、发动机制和调控系统三个方面,相应地就有了评价功能、激发功能和调控功能。

(1)理想信念的评价功能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从以其结果满足主体的需要和达到的目的来讲,就是一个“价值”或“意义”问题。有无价值,有无意义即是有用无用、有利无利、有害无害等的评价问题。这种评价主要是根据主体的内在尺度进行的,通过评价,促使主体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明确性。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知、情、意的统一体,它有着真假、善恶、美丑等内在含义。理想信念中的“知”,涉及到真与假;信念中的“情”,涉及到善恶好恶;信念中的“意”,涉及到自觉不自觉、坚定不坚定。这三者相互结合,就涉及到美与丑。所以,主体在评价对象有无价值、有无意义时,就要看符不符合主体信念内含的真假、善恶和美丑尺度。

(2)理想信念的激发功能

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动机激发,才能真正进行。而理想信念便是一种“高级动机”,它对人们的行动起着激发作用。主体一旦把理想信念在自己的头脑中固存下来后,它就对其实践活动有激发作用,会促使实践主体立即去从事相关的活动。理想越明确、信念越坚定,这种作用就越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信念是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使得主体去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它对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始动的作用。

(3)理想信念的调控功能

理想信念作为知、情、意的统一体,内化在人们头脑中后,便成了主体认识和实践的一种内在参照模式,一种标准、原则。主体就依据这个标准和原则去汲取吸收同理想信念的知、情、意相符的信息,拒斥那些不相符的因素,使得实践活动过程沿着合乎这个标准和原则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理想信念将会使实践主体对偏离既定目标、方向的活动进程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既定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可通过活动本身对主体的反馈作用,从而检验既定目标、方向的正确与否。另外,还控制着在实践过程中那些不合目的因素,将之排斥在过程之外。这样,实践主体依据自己的理想信念,实现了对整个实践过程的调控。

由此可知,理想信念既可以给人以动力,促使主体去进行社会实践,同时又可以对实践活动的方向及时地调整,这种调控作用,使得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整体的目标和方向上呈现出一种合目的的稳定性和明确性。理想信念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共同形成了理想信念的功能系统。而且,由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活动整体,所以,理想信念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紧密相联的,它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观根源,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

当然,理想信念也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荒谬之分。正确的、科学的、崇高的、进步的理想和信念,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净化和纯洁人的灵魂,能改善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误的、非科学的、卑下的、迷信的“理想”和“信念”,必然会腐蚀和诱惑人们,使人们陷入颓废的、堕落的泥淖和陷阱,扭曲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疏远以致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体在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体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性认识,使主体自身能够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例如,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和政治信念,就会促使他正确面对人生当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使他具有勇气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使之最终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党的理想信念

党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就指出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一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一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当然这二者不是平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阶段性目标,目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念,应该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由党的性质规定的。从其建立之初,就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中共“一大”上就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②]“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们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③]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作为党员,凡是放弃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要摔跟头,走弯路,革命战争年代如此,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党在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还根据某一阶段的具体实际,正确的制定了当时的近期理想目标。比如随着党的成长,到中共“二大”时,我党已经很好的区分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不同,在当时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种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失去方向的做法一直正确的指引着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胜利前进。在今天,我们既要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应当把这个现实的共同理想作为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基础与重点,既作到不把它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立起来,因为现实是通往未来的基础,共同理想是向远大理想攀登的阶梯。同时也不能淡漠最终的共产主义理想。因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是合乎时代进步的理想和信念。

三、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党的最终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人性为基点,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本。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全面发展应从人的最低需求得到满足开始,所以党中央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然后全面发展进入第二层次以满足人的尊重为核心,最后全面发展必然上升到精神文明的层面,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核心。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大家园

1、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家园——生存家园

这个家园中健康、安全是主题。支撑这个主题的是食物、水、住所、衣服、性交、睡眠、空气等,具体地说,生活中假如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以上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其他需要可能会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一个同时缺乏食物、稳定、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最为强烈。如果饥饿得到满足,它在人目前的原动力中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接着会出现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燥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要需等等。观察儿童更容易理解这种需要。例如幼儿突然受到干扰,或者跌倒,或者受到闪电的惊吓,或者受到粗鲁的对待等等,他们会全力以赴地作出反应,仿佛遭遇到了危险。儿童的安全需要还表现在他喜欢一种安稳的秩序或节奏,需要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家庭内部父母的争吵、动手殴打、分居、离婚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恐惧和创伤,让一个普通的孩子短时期内同父母分离,面对陌生的面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发疯似地依附于父母,这雄辩的证明了父母作为保护人的作用。

在这个家园中我们有必要谈一谈金钱同它的关系。财富在匮乏时对幸福的影响是很大的,可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即超越了温饱和安全需要以后,财富和幸福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就是所谓的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超越了温饱和安全需要以后幸福的空间就开阔了,金钱在幸福中所占比例低下来,这是命运给人在找乐上有一次接近平等的机会。有些人却辜负了上苍的这番美意,在早已脱离个人基本需求的财富上比来比去、患得患失、心力交瘁。

2、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大家园——情感家园

在这个家园中爱和尊重是主题,一个人懂得真爱以后才会走出自我中心圈,享受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个家园根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一旦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是不幸的。也就是说,他一般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作出努力。他会把友谊和爱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东西,他甚至可以忘记当他饥肠漉漉时曾把爱看成是不必要的和不必需的。这种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会强烈地感到寂默,感到遭受抛弃和拒绝,会产生一种浪迹人间、举目无亲的痛苦。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在这个家园中幸福感还同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这种需要可分为两类:第一是自尊,包括对获得成就、实力、优势、胜任、自信、独立。第二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对名誉、地位、威信、声望、公认、重要性、赞赏等的需要和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没有这种自信的人们会感到无依无靠。但只是基于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真实能力、成就的自尊是危险的。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

3、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大家园——心灵家园

这个家园源于人的精神属性,理想信仰、自由是支柱,具有理想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幸福和快乐,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还有的人可能想表现在绘画上或创造发明上。在这一层次上,个人之间的差异是最大的。在这个家园中党的理想信念处于核心地位,是人的精神支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党的理想和信念不是为了少数人需要的满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有了这样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人的生活才会跳出自我利益满足时暂短欢愉的小圈子,使人活的有动力、有激情、有长久的快乐。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三大家园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三大家园是什么关系呢,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生存家园对于维持人的生存更迫切,从人类个体发展与人类种系发展上看都是这样。任何一个人类个体,一出生就显示出有生理需要,并且还以一种初期方式显示出有安全需要。只有在出生几个月之后,婴儿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亲近迹象和有选择的喜爱感。等儿童稍大一些,才表现出对独立、自主以及被表扬的情感要求,心灵家园则最晚出现。人类种系的进化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和一切动物都具有进食的生理需要,也许我们与高等类人猿共有爱的需要,而理想信仰需要则是人类所独有的。越是高级的需要也越为人类所独有。

第二,生存家园的是有限度的,情感和心灵的家园则是无限的。比如吃一定的食物就可以解除饥饿,然而友爱、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则几乎是无限的。

但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要求更多更好的前提条件。比如友爱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相比,不仅要求免于互相残杀,而且要求更好的环境条件(好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等环境条件)。

第四,情感和心灵的家园的出现有赖于生存家园的满足,但只有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才能产生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快,可以使人吃得香,睡得好,很少有疾病。而焦虑、爱的丧失往往造成吃不香睡不好,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象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热狂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因此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具有更大价值。人们愿意为了高级需要的满足忍受低级需要满足条件的丧失,人们普遍认为自尊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人们可以为了原则而抵挡危险,为信仰而放弃钱财和名声。

第五、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既有利于社会公众,又会造成就真正的健康的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和心灵的家园越丰富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友爱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追求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的人是最爱人类的,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这里爱己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不是对抗性的,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因此,追求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追求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满足既有利于社会,又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更深的宁静,情感和心灵的家园是建立在生存家园的基础上,但最后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对独立于生存家园。

三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人的温饱安全得到满足以后,幸福的感受就主要来自情感和精神世界,单凭技术进步、繁荣、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全面的真正的幸福,人性是人的需要的协调发展。如果只注重物质繁荣、技术进步,我们不再有成为生存奴隶的危险,可是,我们却有变成机器人的隐忧。共产党人为了人类的幸福,把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是终极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全面发展之魂。

四、党的理想信念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

我们党的党章规定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类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而人的全面发展从其价值、历史、内容三方面的规定性,体现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统一。从其价值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目标。从其历史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其内容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又体现为人的需要、本质、素质、精神的发展。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在全党进行先进性教育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理想信念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未来理想和现实过程的统一。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状态,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党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两者都是未来理想和现实过程的统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④]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从共产主义的科学涵义和具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涵义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⑤]毛泽东说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⑥]由此可见,我们通常使用的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大体包括三种涵义:第一,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个体系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它是我们做好当前工作须臾不能离开的。第二,是指共产主义的运动。尽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各国共产党面临的斗争任务不尽相同,但是这种斗争本身就是进行中的共产主义运动,这一点就是连共产主义的敌人也是不否认的。第三,是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共产主义是分为两个阶段的,这就是它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这就是说,我们今天虽然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己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正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此可见,到达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我们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无论按照上面所讲的共产主义所包含的三种涵义中的任何一种去考察,共产主义又是同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同我们当前所做的事情密不可分的。

从特征的层面来分析。“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⑦]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这个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后完成。”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我们今天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建设共产主义大厦增砖加瓦。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性的价值目标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理想性目标”过程,也是顺应“历史必然道路”的社会实践过程;既要超越于人的功利追求,又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既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又立足于人的现实关怀;既是彼岸的又是此岸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占有劳动、物统治人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的主要根据,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消灭旧式分工。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指出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并且共同的劳动生产能力成为共同财富,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才真正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将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或解放的程度,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文精神内涵的发展而变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水平。每一个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理解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它的实现只能是一个由社会进步所逐渐积累起来的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人类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片面性”是它的发展形式,即历史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身的“进步”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⑧]同样的,每一个个体为了卓有成就,他就必须片面地发展自己——发展自己身上最见长的、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那些因素。如果一个人试图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兴趣、才能,试图无所不知,那结果只能是一无所长。而且“人的全面发展”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一方面会不断趋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改变、深化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每一时代所谓的“完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必定会显现出其“片面性”。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是在理想状态中的“全面发展”和现实状态中的“片面发展”的矛盾统一中的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可见,只有正确地把握了党的理想信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才能使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既不迷失方向,又不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具体表现就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统一起来。

(二)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科学的理想信念。它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层次内容。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人能否获得真正发展的标高。

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理论真实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确认,是人们的灵魂。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人可以不属于任何宗教,却不能没有信仰的生活。人可以终其一生不走进寺庙教堂,却不能长久地不去面对自己。古今中外,一切社会、一切人,都有一个理想信念问题。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凝聚力,就经不起大风大浪。这种理想和信念只不过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宗教迷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的科学的。科学的理想信念能促进和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人类历史能够从远古走到今天,从荒蛮走向文明,固然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然而又都不是自发盲目的历史进程,而是当时社会的先进阶级站在时代前列,顺应历史潮流,依靠科学的理想信念能动地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逻辑和历史不断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党的理想信念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种科学的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之上。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于大同世界的向往,由来久远。共产主义理想与这些理想不同,第一,共产主义并不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幻想,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之上作出的科学发现和对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第二,它并不是把实现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之上,即建立在幻想之上,而是寄托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及其斗争的发展之上,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它不是把工人阶级当作一个怜悯的对象,而是把他们视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的力量。因而,它是一种科学的信念,而不是一种宗教的信条。科学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永远是照耀人类历史前进的灯塔和不竭的智慧源泉。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克服艰难险阻,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的永动机,有了它,就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使人不畏艰险,永葆青春和朝气,树立起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关于这一点,无数革命先烈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证明。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还是而对多么艰难的环境,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人钊,而对敌人的绞架和杀气腾腾的郐子于,大义凛然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人的共产主义!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革命烈士夏明翰在死亡的威胁而前,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光辉诗篇。是什么力量使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呢?是坚定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他们胸怀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伟大信念。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无数革命先烈凭着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他人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的全面发展从内容来说,包括人的需要、本质、素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精神状态如何对人的全面发展影响重大。精神主要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人的心理健康是精神生活最基本的表现,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最基础的内容,当然,更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内容,是在超越的意义上讲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归宿,又指导人的现实精神生活,是人们选择生活类型的根本价值标准,它是人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理念。理想信念告诉人们人生的路该怎么走,人怎么活着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是人们评价自己行为的尺度和奋斗的目标。科学的理想信念能使人们对现实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是非曲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选择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生路线。可见,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的远大理想的确立是精神生活的高品位追求,体现着人对自己生存的格调的向往,是人获得真正发展的标高。正如高尔基说的,“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3、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即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⑨]恩格斯认为这段话极其准确的表述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新纪元的基本思想,以至于除了这段话以外,在马克思的其它著作中“再找不出合适的了。”[⑩]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去揭示未来的新社会,根本原因就在社会的发展最终体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尺度和表现,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还是人作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都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都必须通过人的发展来反映和裁定。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为此江泽民在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

共产主义的理想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但是,在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在对共产主义、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最高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宣传上存在着不少的失误和经验教训。一方面,讲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时,人们所想到的往往首先是或主要是共产主义社会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全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很少注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最高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就其现实表现而言,人们往往认为,只要使物质生产力具体达到什么指标,或者只要不断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就可以“跑步进人共产主义”。[11]这一对共产主义理解上的失误曾使我国社会的发展遭受严重的曲折,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方面,尽管以往人们也不断强调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但对于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人们一般都很少从价值向度上去理解,即不是把它理解为由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所范导的、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因此使人的全面发展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得到实现的过程,而往往只是从时间向度上把它理解为一种指向遥远未来的、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制度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的共产主义理想,却显得毫不关心、甚至敌视现实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它似乎只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及其所进行的共产主义实践当作实现自身的工具和手段。当然,以往人们也曾这样那样地论及过人的全面发展,但基本上是把它视为未来共产主义实现以后的事情,其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宛如一张不能支付、无法找零的巨额支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共产主义理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吸引力,并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淡化”的现象。这个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要吸取上述教训,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牢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原则和根本

价值取向,而且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仅仅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既然人的全面发

展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也仍然会保持其理想性质,我们当然也不能等到将来共产主

义实现以后再去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应该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来规范现实社会及其发展,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为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见,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把远大理想融入到现实工作中去。把远大理想融入到现实工作中去,决不意味着要淡化或放弃远大理想,而是要以远大理想为精神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工作。当前,我们必须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引导人民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掌握其思想内涵,正确处理好远大理想与眼前奋斗目标的关系。这样才能巩固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才能使广大人民既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奋斗的拚搏意识,又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踏实工作的良好信心。

五、“三个代表”的关键性作用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科学的理想信念,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和前途。江泽民在2000 年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理想信念的载体。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关键与根本。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只有将这一外在的指导思想内化为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使我们在行动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预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制度,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将来纲领和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毫无疑义的。”[13]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要地位,体现了共产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也为实现理想信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石。生产力发展是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生产力发展谈社会的进步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相背离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大规模地致力于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代表生产力,还不是一般地代表静止不动的生产力,而是始终代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方向,代表具有先进性质的生产力。我们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没有经过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生产力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进程,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条件。离开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离开了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共产党人的理想就必然陷人空想。“三个代表”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就说明了不断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极大地发展起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充分地涌流出来以后,那时才能做到,全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生存需要得到保证,也不仅享受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可得到实现。这个社会的到来,就是全人类的解放。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无产阶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类历史发展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体现了共产主义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不断发展先进文化,进行理论和文化创新,为理想信念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科学文化支撑。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在整个思想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和先导性。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世界文明最优秀的成果,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近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这是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的多种需求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修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健康的体魄等等。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有赖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努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理想道德是核心是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价值观念、伦理关系的教育,在塑造什么样的人,用什么价值目标改造社会方面,起着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明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于共产党人和其他先进分子来说,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需要提出先进性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社会,人们不仅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资本主义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却不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从而使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统治了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也就造成了人的发展畸形,使人无法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求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就要求有先进文化作指引。“要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使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外,不再追求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使人类社会从注重物质生活向注重精神生活转变;使人类在创造性劳动和审美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类最终建立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14]需要倾向的改变,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构筑人类生存的美好空间,都依赖先进文化的建设。共产主义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民崇高精神的培养。共产党人就要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宣传者,使人从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使人从利己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文化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与共产主义的最终归宿人民的利益的实现是一致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依靠群众,为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提供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能够也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否不断地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而奋斗,就是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党有了超越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私利,那么它就要变色、变质,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共产党了。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化作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群众基础。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5]这就要求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落脚点在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最终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使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使每个社会个体得以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强大有力而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度的根本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占人口极少数的那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条件的。只有社会主义,把人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崇高目的。所以,我们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先进文化是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离开了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成为先进文化,但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和保证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缺乏智力的支持而丧失其先进性。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目的性。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从而从全方位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应当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又为共产党人指明了实现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它的根本指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荣:“‘三个代表’与理想信念”,《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2]刘国荣:“坚定理想信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3]张昌文:“‘三个代表’与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思想理论月刊》2002年第3期。

[4]阎献晨、王瑞娟:“关于信念、信仰、理想及其科学化建设”,《理论探讨》2003年第1期。

[5]李传新:“论信念的功能”,《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6]林建公、吴永和:“‘人的全面发展’新视角”,《群众》2004年第3期。



[①]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方尔加,成员虞花荣、段志义、赵庆杰。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686 页。

[⑦]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版,第17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10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9页。

[11] 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9页。

[14] 旁宁:《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期。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