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思考
李淑荣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的需要。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所谓先进性,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相比而具有的长处和优势。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相对于其他政党而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明显优势和显著标志。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党的先进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基本含义。第二,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第三,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政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党的理论和纲领的先进性,以及党的组织成员的先进性所决定的。这种先进性总是同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阶段的中心任务相联系,总是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必然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相对发展时期。适应变革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兴起的需要,他们主要解决的是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他们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阶级性、群众性的关系。强调坚持党的独立性,划清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阶级政党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奠定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基础。
列宁的突出贡献在于,明确提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有铁的纪律和统一意志,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党的先进性。正是由于坚持这种先进性,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才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通过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功道路。强调保持党和党员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成为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国外一些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等事关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把党的先进性同党领导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联系起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党的性质的科学的完整的表述,也是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的新的高度概括。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学习贯彻党章,坚持以党章治党等等。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科学概括使我们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肩负任务的变化,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历史性转变,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党应积极适应这种历史性转变,面对大量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选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标和归宿。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范畴。在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扫清道路。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就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经过前赴后继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了彻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在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和依靠群众,纠正失误,战胜困难,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面改革全面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随之产生。党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做好工作,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关心群众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最广大群众特别是为困难群众谋利益;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真正使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党全部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利益。85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只有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现实需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党的先进性是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依据,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前提。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切身体验和反复比较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是最先进、最有资格执政的党。我们党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基础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党自身的先进性,过去和现在是这样,将来仍然是这样。
中国共产党50多年的执政历史和执政成就充分显示了党的先进性。但是,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执政党丧失了先进性,就必然丧失执政地位。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曾经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个中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逐渐丧失了先进性。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之本,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
党在执政前和执政后的不同处境,对党保持先进性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战争年代,艰苦的条件和残酷的对敌斗争环境,使党始终处在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之下,全党上下时刻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形成了一种奋发进取的激励机制。同时,这种环境对每个党员都是严峻的考验,经受不住考验,就会被淘汰,从而在党内形成了一种自动更新机制。由客观环境促成的这两种机制都有利于党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党所面临的外在压力明显减轻,党员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对党员干部考验的主要形式不再是严酷的对敌斗争,而是日常的、比较稳定与平静的工作和生活。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不合格党员的表现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都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立竿见影,清理和淘汰都比较困难。这样,党内的激励机制和自动更新机制就有可能趋于弱化,党的生机和活力就可能逐步消减,对保持党的先进性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
一是出现了思想僵化的现象。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发展,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一些党员由于进取精神衰退和创造精神减弱,思想上容易受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束缚,滋长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适应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固守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不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从而导致思想脱离实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僵化,必然影响党的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这样那样的权力,客观上有了靠权力支配群众、追求享乐的条件。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一些党员干部对“两个务必”、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逐渐淡忘,丢掉了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热衷于形式主义的东西,滋长了官僚主义习气,开始贪图安逸,追求名利、地位和金钱,不愿与群众同甘共苦,逐渐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主人。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地位,与民争利,捞取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个人利益。这些问题如任其发展下去,就有使党走到群众对立面的危险。
三是减缓了新老交替的进程。党内不断进行新老交替和吐故纳新,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必不可少的条件。革命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随时都在锻炼和考验每一个党员,党内新老交替和吐故纳新的速度是很快的。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由于种种原因,党内吐故纳新的速度变缓了。干部上去容易下来难,党员进来容易出去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中,老党员的比例较大,干部老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发挥作用的党员或不合格的党员的比例增多。如果干部能上能下、党员能进能出的机制不能及时建立健全起来,势必导致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进而影响党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产生了体制上的弊端。在战争年代和执政初期,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当时情况的领导方式和执政体制。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和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如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领导方式,以任命制为主的用人体制等等,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如果不能对党的领导体制及时地加以改革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就会失去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党的先进性就难以充分显示出来。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切不可认为党有了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经历就可以高枕无忧、放松警惕。越是长期执政,越要居安思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样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