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教师党员先进性的三个品位/辛锋

2009年02月24日 00:00  点击:[]

引   言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既是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和党员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为时代性特征,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行动品质;更重要的是党员的思想、行动具有品位性。

所谓品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做人有意义的成份,它是积极的、向上的要素的概称;二是指对这种有意义的成份在一个人的思想、行动的定位或格调的掌控。品位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一种说辞、观念的表达,而是这种话语、观念的在场,而且是一种行动本色——通过一个人的动机、方式和效果显现出来。

通过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我深切感受到,作为教师党员,如果在政治品位、知识品位和个人生活品位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仅作为党员的先进性出现危机,而且作为教师的职业使命也会在某种程度被颠覆。

在此,从党员先进性教育出发,谈谈我对教师党员的政治品位、知识品位和个人生活品位的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用先进性的思想理论改造自我,践行良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使自己在政治品位上过硬。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教给人们一种职业技能,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因为,作为教师,无论从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等知识的传授,都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地传播着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责任感等知识观念,并且这种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由此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教书育人是个政治问题,责任重大。所以,社会历来对教育工作者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求。教师常常被视为社会的圣贤、栋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不是选择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就必然是做一个错误的灵魂工程师,别无选择!

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灵魂工程师,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责任感等知识观念教育人、鼓舞人,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首先要求他们在政治品位上过硬,正如人们通常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

政治品位具有社会性,它是一个人作为社会角色的品位,它是通过自己的心行对社会所做出的承诺和践行。它是由观念体系和行动表征两个部分构成的。在观念体系中,大致包括政治理想和信念、职业伦理和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毫无疑问,行动表征是在一定的观念体系指导下的产物,是观念的外倾和践行。在措辞上,“政治品位”与“政治觉悟”有所不同,它更着重于行动表征而不是仅仅是观念、态度,它诉求的是知行一致。否则,一个教师的政治品位、社会角色品位就可能流于形式和空洞。

在现实上,一个教师的政治品位过硬,首要的是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伦理观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品位上有一个基本的掌持。但是,今天的社会处于转型期,是一个理想、价值、观念、伦理、文化等多元化的时代,并且是一个良莠不齐的时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实存在和流行着的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甚至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不健康、错误的、腐朽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侵蚀,这个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尤其突出。在当下知识界、教育界,存在着“学业优则百事优”的片面性导向,存在着“为学不仁”等社会公害,表现为职业信念、价值观的错位,学术造假、学术剽窃和自我抄袭[②]等背离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的现象。

如果说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注意政治理想、信念的修养,不注意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忽视政治品位、社会责任感的自励,出现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伦理观的扭曲和颠倒,危害的主要是他个人。可怕的是,如果这种扭曲和颠倒出现在教师党员,抑或是非教师党员的心行中,就有了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即使他出于非故意,也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宣染给学生,导致他的学生在善恶是非等原则问题上思想混乱。

因此,只要作为教师,无论是否是党员,都应该自觉接受先进性教育。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教师党员要起表率模范作用,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实践教师的神圣使命。

政治品位过硬离不开积极的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符合时代精神精华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更要积极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心身律一,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行。如果做到了这四个“真”,大体上就会政治过硬,大抵上能够不辱于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社会历史使命。

二、用先进性的专业知识充实自我,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导,进行有益的知识理解和传授,从而使自己在知识品位上过硬。

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从事具有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专业教师,政治上过硬还是不够的,必须专业知识上过硬。如果专业知识上不过硬,政治过硬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一个抽象物。

对教师来说,知识不仅是教学和教育学生的工具,也是自我教育的工具。但是,知识作为工具不同于其他工具,它受到掌握这一工具的人们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作为社会科学,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马克斯·韦伯所讲的“价值中立”是靠不住的。

从知识的真理性看,知识有是非之别;从知识的价值性看,知识有善恶之分。一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可避免地受到理解者和运用者的真理预设和价值诉求的影响。因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正邪之别、义利之差,在现实性上,存在着事实真理、价值真理以及知识正义、知识伦理等涉及知识品位的问题。

知识分子即使不是社会的先知先觉者,他至少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思想的探索者、先行者。大家都知道,今天的时代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进步,随着新的理念和科学知识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个问题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因此,在现实性上的确有个知识品位的问题。

在获得知识的动机上也即知识的价值观上,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为官谋生”等传统,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左右读书人的心灵。我们从《宋真宗·励学篇》这首诗的解读和意境中可窥其这种动机、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人们普遍对它做出了极端功利主义的考量,并且这一解释众口一辞,妇孺皆知,自然不必赘言。可叹的是,这样的解读却堂而皇之地谬种流传着。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另外的诠释:“书中自有千锺粟”和“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句,并非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读书可以使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可以解读为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而不感到贫穷;而“书中自有颜如玉”,则可以解读为读书可以使人美言、美行;而“书中车马多如簇”一句,则可以解读为读书可以使人自尊和得到社会的尊重。

对于读书和知识的品位,古代先贤已经做出了明确而精辟的表达。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孔子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④]荀子曰:“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⑤]《大学》中则有“大道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这些都是对读书和读书人求学应有品位、价值观的醒示。然而,这样的观点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动机哪!透过知识分子“过劳死”[⑥]、“公务员考试热”等,其中不乏个人功利考量,这种个人功利考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可取的和造福社会的呢?

另外,衡量一个教师的知识品位是否过硬,不能拘泥于形式上,也不能拘泥于某些陈旧观念和做法上,它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问题。在我理解,知识品位过硬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要有学理性,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新颖性、时代性、现实性等特质构成;一是要有学术德性,包括社会责任感、人民性、进步性、服务性等特质。这是知识的政治问题,关乎到教师的社会价值向度和受教育者的知识人生观、知识价值观的确立问题。总之,专业知识品位过硬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真诚!真诚关心年轻人健康、全面的成长。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是一个真正具有先进性的人民教师。

教师也称之为“先生”。如果他在专业知识上不合格,很难说他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上合格。就像战士一样,不仅政治过硬而且军事本领也要过硬。

三、将先进性贯穿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树立和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方式和氛围,从而使自己在个人生活品位上过硬。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能仅仅是个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强化问题,更需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先进性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保先”教育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重在行动,贵在落实,形成传统。实践证明,最可靠,影响力最大的传统是日常生活的熏陶。

《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这句话表达的主题是:生活品位决定学术品位!生活品位决定事业品位!领导干部腐败的事实充分表明,一个领导干部的堕落、走向犯罪,往往是从生活品位变味开始的。他在担任领导干部之前,也有着不失品位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由于地位和权力的变化,以及由于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金钱、情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和变味了,这是其走向堕落、犯罪开始的。

因此,鉴别先进性教育是否收到实效,不能仅仅看他的学习体会是否深刻,言辞是否慷慨激昂,而要看这样的先进性教育对他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何,日常生活是最好的答案。事实充分证明,生活品位过硬是党性品位过硬的基础,也是教育者教书育人活动中角色品位、知识品位过硬的基础。如果说一个教师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方面头头是道,大抵上可以说是个“名师”了。但是,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应该是个身体力行的“明师”,他不仅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方面颇有造诣,而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的行为方式也堪称“名师”。正所谓“治学先治生”!

对教师党员来说,“保先”教育不仅仅是政治品位的教育和提升,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品位的教育和提升,同时,要用先进性来塑造自己的日常生活态度和方式。先进性教育并不拒斥人们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方式,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享受当下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的日常生活态度和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前者是“言教”,后者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心态、情感、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通过具体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并反过来渗透到知识的传授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现身说法和行动者。人们大体上不会相信一个言行不一的人的“言教”是多么合理的,是多么的正确可行的。“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是孔子留给而后教育者最好的职业规范。

结    语

对于党员来说,先进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先进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改造和素质的提高。对教师党员来说,先进性教育的目的是使之政治品位、知识品位和个人生活品位协调一致并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对教师党员来说,先进性教育的功效在于通过教书育人的一切活动中显现出来。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也通过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先进性的诠释。

总之,教师的先进性品位决定了他的知识品位,也决定了他的教育成果——学生——的品位,意义非同寻常!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 “自我抄袭”是学术打假中常常被忽略的问题。但是,在利益驱动下,学术创作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自我抄袭”现象。这种现象尽管与“学术造假”和“学术剽窃”有所不同。但对于社会和公众而言,同样是有害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不负责任的。本质上,它也属于“学术造假”和“学术剽窃”行为。对此,社会应该改进对学者的学术激励制度和评价标准,同时,也需要学者的自律。

[③] 《论语·八佾第三》

[④] 《论语·公冶长第五》

[⑤] 《荀子·劝学篇第一》

[⑥] 知识分子“过劳死”也许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和人生有为的壮举。但是,对社会、人生来讲,这种壮举又在多大程度上值得称道的啊?换个角度看,“过劳死”恐怕又是知识分子世俗化的产物和悲歌,或多或少受着贪婪心、占有欲的驱使,这样的言辞也许是对逝者的大不敬。但是,正如《小窗幽记》所言,“世间万物皆有度,无度盛事亦苦海”。追求“世俗化”的东西是人生存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所以,超越“世俗化”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智慧和胸怀。

(转载自《行进在求实与创新轨道上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转载请表明出处。)

关闭